互联网地图
全球经济在围绕着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导城市展开布局。这些城市是各种事物运动的终点,如商品、人员、资金,还有越来越多的数字信息。这些数字信息——每秒流量达数万亿字节——通过光缆以光速传播。电子邮件、图像、流媒体和资金的往来,每毫秒都以十亿字节计。
我们很自然地认为,互联网世界和城市差不多,也拥有物理实体。通过跟踪在这个布满光缆和数据中心的世界中的一股信息的走向,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全球经济。在一些地方,信息通过现有的电信设备,不断流经同一座重要的金融和贸易都市,这些都市长久以来一直是某些事务的中心。在另外一些地方,互联网颠覆并重塑了传统的终端。通过近距离观察我们这个世界的数字基础设施,我们能够更广泛地了解新兴经济体。在了解了信息流动和网络建议的方式之后,我们能看到互联网的趋势和未来主导互联网的城市可能出现在哪里。
建造网络
让美国联系更紧密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但美国人却不能宣称自己拥有比例最大的网民(实际上,美国排在第23名,居于斯洛伐克之后)。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习惯认为,问题出在“最后一英里”上,也就是说,手机公司或光缆公司与住户之间的连接服务跟不上。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同样重要的还有“中间一英里”,也就是你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和互联网其他部分的连接。如果你生活的地方不在城市附近,“中间一英里”可能会很昂贵。重要的指标是“互联网转接”——即ISP批量接入骨干网——的价格。大型商用网络的转接价格很有竞争性,但有个陷阱:不管发货和安装。ISP必须亲手将自己的网络与批量上网服务提供商连接起来。这样的连接只分布在美国的数个大楼里。这和航空枢纽的情况一样,最顺畅的路径不一定是最短和最有效的路线。
海底光缆
万维网
互联网能在全球兴起,原因在于海底光缆。这些光缆由一边的海岸下水,在另一边的海岸登陆,是地球村最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为了确保光的远距传输,要通过光缆的铜套向中继器传递数千伏的电压。每个中继器的大小和外形类似于一头体重600磅(约272千克)的蓝鳍金枪鱼,在海底大约每隔50英里(约80.5千米)布放一个。中继器内部有一个加压的空器,里面装着充满铒元素的微型导轨,一旦铒受到电击,会像水车一样驱动光子前行。
光缆在抵达海岸后,就进了一座可以形容为“灯塔”的建筑。这座建筑被称为“登陆站”,接收和转发从海的那一头发过来的闪光(有点像摩尔斯码,但闪烁时间只有几纳秒。)接着,光纤线接入名为“互联网交换机中心”的重要枢纽。交换机的部署因地理和人口情况而定。在还没有完全被互联网渗透的国家,比如前苏联地区,交换机的数量增长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