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地图
金融中心
毫秒必争
1924年,西联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在下曼哈顿地区为新总部选址,它的要求十分苛刻:大楼不仅要靠近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还要位于公司当时的业务中心附近。中心里有它与各地相连的固定电缆。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哈得逊大街60号(即西联公司总部所在地——译注)的大门整日进出报信员,将信息送给聚集在曼哈顿中心区的交易机构。
今日的金融服务公司——尤其是从事高速运算业务的公司——也面临着完全一样的要求。大部分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都在哈得逊大街60号周围登陆,这些公司要聚集在那里,以便在第一时间听到远方市场的消息,尽管这带来给它们的领先优势只能以毫秒计。结果就造就一条平行于华尔街的地带,它不求近靠热闹的交易大厅,而是环绕着那些存放了今天的自动交易平台的灰暗建筑。由于各公司力求缩短连接网络中枢的电线长度,周边的地段也变得昂贵起来了。
安德鲁·布鲁姆(Andrew Blum)是《管道:通向互联网中心的旅程》(Tubes: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Internet)的作者。该书于2012年由Ecco出版,本文节选自该书。
新兴市场
互联网的未来
把光缆铺到一个大陆的海岸是一回事,让网络深入大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如果现成的基础设施不足,铺设新的宽带光缆的成本将极为高昂。结果便造成了一个苦涩的反讽:财力最小的国家付出的上网成本最高。过去两年,非洲有7条海底光缆着陆,到2013年还会增加6条。但谁来把网络铺到内陆?又该怎么搞?
在拉各斯,创业家穆罕默德·鲁德曼(Muhammed Rudman)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鲁德曼经营着尼日利亚唯一一座互联网交换中心。一座互联网交换中心连接两个网络,就像是高速公路的互通点,通过帮助数据流动来降低成本。不过,现在出现了新的上网路径,使得对这些装备的依赖降到最低。传统的互联网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管道构成,这个替代的设施却在空中。它就是无线移动上网。新兴市场的用户通过短信系统做的买卖比其他地方的任何人都多。
——Benjamin Schenkel
译者: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