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降准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2021-12-0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次降准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12月6日,中国央行宣布,12月15日,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加上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达标情况,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人民币。

下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向金融系统补充流动性,以支持经济发展,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此次降准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一、降准作为稳健有效的货币政策,利于促进经济工作的稳中求进。

这是年内央行实施的第二次降准,今年7月15日,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中国央行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工作最有可能的关键词是“稳”。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在“稳、准、狠”之中权衡,由于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所以,“稳”是优先及重中之重的选项,“准”是必须选项, “狠”是无足轻重的选项。同时,央行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二、降准可为银行支持经济发展提供最为基本的工具。

银行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央行降准释放1.2万亿元资金,可以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负债,有效缓解其负债压力,降低负债成本,优化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被金融机构用于补充长期资金,更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

此次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灵活适度”是跨周期调节的题中之义,其要义在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选择在当前时点进行降准,体现了货币政策做好跨周期调节。降准可以释放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通常适用于经济压力、经济下行较大的时机。

在今年收官和明年开局之际,实施降准显示中国正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助推经济爬坡过坎,这是做好跨周期调节的应有之义。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单独降准不足以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可以预计,后续一些经济部门均可能要推出一系列积极政策。

三、货币政策的导向性十分明确。

央行提出:“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高质量发展”,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根本路径。低质量的贷款主体,特别是其中高杠杆的主体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源,可能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敌人。

四、降准可能预示中国即将转变政策,给房地产等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持。

此次降准重在提高银行资金配置能力,贷款的额度和投放贷款的能力将明显增强,这可能会影响今年12月份以及明年上半年的贷款投向。从房地产的角度来看,银行对于房贷投放的力度增强,因为资金配置能力在提高,进而有助于包括按揭贷款、开发贷款等领域的活跃。

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这意味着,合理的房贷需求,可以更好地得到满足,但是,违规的房贷需求,依然要收紧。

房地产政策尤其是房地产贷款政策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财富中文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