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4月通胀温和,增量政策需抓住窗口期

2022-05-11

从通胀数据整体来看,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尤其受此轮疫情及防疫措施升级的影响,内需中有效投资与消费恢复进程受阻。CPI虽同比上涨达2.1%,但相比2%—5%的温和通胀区间上限有较大的空间,短期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货币政策下一阶段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经济增长,守住市场主体“信心塌方”的底线。同时,需抓住关键时间窗口期,抓紧谋划落实更多增量政策工具,为内需发力“保驾护航”。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4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8.0%;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2.1%。

PPI短期波动,长期将逐步回落。首先,PPI同比数据的逐步回落,主要是因4月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防疫措施升级,需求端总体偏弱,以及去年同期基数影响,黑色等国内定价品种价格持续回落。但因俄乌冲突延续不断,全球供应链紧张,以及国际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原油、有色等国际定价商品价格短期依旧维持高位波动。

其次,从PPI环比数据来看,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等国内定价品种价格虽有所上涨,但涨幅不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2.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8%。在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但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保供稳价决策部署下,国内相关行业价格涨幅回落。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3.5%,涨幅回落4.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12.9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8%,涨幅回落1.9个百分点。

从长期来看,国际地缘紧张局势将逐步缓解,其影响也将逐步弱化,全球供应链将实现修复。同时,伴随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进入“紧货币”周期,全球需求逐步减弱。上游输入型通胀所带来的供给冲击将得到缓解,PPI数据有望实现逐步回落。

CPI短期同样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长期将温和上涨。4月因为局部地区疫情恐慌之下,终端居民消费依旧有囤货需求,但因交通物流不畅,约束食品供给,以及新一轮“猪周期”开启,环比与同比均实现上涨。

首先,从CPI同比数据来看,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1.5%转为上涨1.9%,影响CPI上涨约0.35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3.3%,降幅比上月收窄8.1个百分点,为短期主要拖累项,但拖累正逐步减弱(从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及生猪出栏量等指标来看,新一轮“猪周期”拐点已经出现)。此外,受能源价格上涨带动,非食品价格上涨2.2%,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1.7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29.0%、31.7%和26.9%。

其次,从CPI环比数据来看,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1.2%转为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食品中,因囤货需求,薯类、鸡蛋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8.8%、7.1%和5.2%。随着生猪产能逐步调整,新一轮“猪周期”开启,猪肉价格由上月下降9.3%转为上涨1.5%。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8%和3.0%。

长期来看,伴随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持续加大,以及上游原材料涨价效应的传导,CPI数据将实现逐步上涨,但上涨动能会相对温和。

从通胀数据整体来看,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尤其受此轮疫情及防疫措施升级的影响,内需中有效投资与消费恢复进程受阻。结合经济先行指标,4月PMI数据来看,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困境依旧是当前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关键痛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关键依旧是保市场主体。

2022年4月,代表上游通胀的PPI持续回落,代表下游通胀的CPI温和上涨,为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精准发力提供了有利条件。CPI虽同比上涨达2.1%,但相比2%—5%的温和通胀区间上限有较大的空间,短期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

可见,在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复苏动能尚显不足,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持续转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下一阶段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经济增长,守住市场主体“信心塌方”的底线。同时,需抓住关键时间窗口期,抓紧谋划落实更多增量政策工具,为内需发力“保驾护航”。(财富中文网)

作者张奥平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