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PMI时隔四个月后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今年新一轮疫情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实现环比修复,但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复苏动能依旧不足,关键“痛点”问题仍未缓解。整体来看,在当前经济所面临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大新挑战中,稳就业的挑战最大。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政策发力仍需抓住时间窗口,将经济环比修复的动能转化为强大的复苏势能。
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比上月上升6.9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1%,比上月上升5.7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整体来看,6月制造业、非制造业,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均实现改善。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时隔四个月后重返扩张区间(2月50.2%、3月49.5%、4月47.4%、5月49.6%),反映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今年新一轮疫情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实现环比修复,但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复苏动能依旧不足,关键“痛点”问题仍未缓解。我们认为,政策发力仍需抓住时间窗口,将经济环比修复的动能转化为强大的复苏势能。
首先,从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来看,虽全面回升,但从业人员指数与原材料库存指数仍低于临界点。具体来看,生产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7.2个百分点。
这表明整体制造业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下,景气面继续扩大,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累,生产端、市场需求端的景气度均实现回升。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比上月大幅上升7.2个百分点,表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物流保通保畅等政策措施显效发力,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生产运行。但从业人员指数为48.7%,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当下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其次,从价格指数来看,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0%,虽低于上月3.8个百分点,但依旧处于扩张区间,表明中下游中小企业依然受到较大的上游原材料采购成本压力。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表明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生产经营压力依旧较大。
最后,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大型企业维持扩张区间,中型企业重返扩张区间,而小型企业依然处于收缩区间。大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1.3%,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景气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仍低于临界点。其中,小型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更大,发展预期仍然较弱,这也是当前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关键“痛点”问题。
整体来看,在当前经济所面临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大新挑战中,稳就业的挑战最大。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4%。6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保住1.5亿户市场主体,就能稳住就业、保持中国经济的韧性。为进一步助企纾困和稳岗,对符合条件的地区,允许中小微企业缓缴3个月的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规模约1500亿元。政策实施要直达市场主体,免申即享。缓缴不影响医保待遇,保持报销比例和药品品种稳定,确保应报尽报”。因为市场主体中,中小企业占较大比例,且贡献了近80%的就业,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好,就业才能好,居民收入预期才能改善。从而,内需中消费才能实现恢复,经济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从另一项经济先行指标社融数据来看,5月新增社融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82万亿元,同比多增3936亿元,为2002年以来同期新高。但是,在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上行0.3个点至10.5%的同时,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上升0.6个点至11.1%,社融-M2的剪刀差扩大为-0.6%,这代表了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到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的不畅。本质原因是,宽货币到宽信用中间隔着一层市场主体的“宽信心”。此外,社融数据中的结构性问题已存在较长时间。即政策驱动相关科目强于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相关科目(代表市场主体缺乏融资发展的信心);短期贷款强于长期贷款(代表企业更需要短期生存经营资金,缺乏长期可投资项目)的特征。总体而言,当前因市场主体信心较弱,实体经济实现宽信用依旧存在着较大障碍。
另需关注的是,6月16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在缩表方面,美联储每月减持475亿美元资产。同时,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欧洲央行官网发文称,为致力于恢复欧元区货币政策正常化,欧洲央行将在7月开启加息,并很可能在9月底之前退出负利率政策。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水”的情况下,下半年全球总需求将大幅下降,使得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加大,这也将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造成一定影响。
6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抓住时间窗口,注重区间调控,既果断加大力度、稳经济政策应出尽出,又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稳物价,稳住宏观经济大盘”。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面对当前复杂严峻、通胀严重的国际环境,必须着力办好自己的事”。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6月PMI虽重返扩张区间,但复苏动能仍然较弱,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立场明确,将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在短期助力中小企业实现“宽信心”,在长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持续加大实施力度,下半年发行特别国债的预期增强。
可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微观、产业等政策将会持续发力,中国经济在二季度末已实现环比修复,三季度将进入新一轮复苏期。市场主体、企业家及投资者也应重拾信心,走在确定性的经济周期曲线之前,为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财富中文网)
作者张奥平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