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1月PMI回升至扩张区间,经济已步入内生性复苏

2023-01-31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2023年1月录得数据较去年12月大幅回升,并重回扩张区间,体现出我国经济在疫情达峰后正走出谷底,整体呈回升态势。往未来看,经济已站在内生性复苏的起点上,而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应加大宏观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并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的产业、科技、社会三大政策部署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经济实现强有力内生性复苏的合力。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1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4.4%和52.9%,分别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与10.3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2023年1月录得数据较去年12月大幅回升,并重回扩张区间,(2022年11月48.0%、12月47.0%、2023年1月50.1%),体现出我国经济在疫情达峰后正走出谷底,整体呈回升态势。往未来看,经济已站在内生性复苏的起点上,而一年之计在于春,笔者认为,当前应加大宏观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并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的产业、科技、社会三大政策部署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经济实现强有力内生性复苏的合力。

首先,从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的13个分类指数来看,制造业产需均有所恢复,外需进一步走弱,价格相对平稳。具体来看:

1、产需两端均改善:生产端,1月PMI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5.2个百分点;需求端,1月PMI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7.0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景气水平与市场需求均实现改善,但因春节假日因素影响,生产端改善力度小于需求端;

2、外需进一步走弱:新出口订单指数是出口的领先指标,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虽较去年12月44.2%小幅回升1.9个百分点至46.1%(进口指数回升3个百分点至46.7%,内强外弱),但仍大幅低于临界点,预示外需将进一步走弱,外需持续走弱则更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3、价格相对平稳: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指数与PPI(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方向基本同步,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0.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回落0.3个百分点,价格指数相对平稳。

其次,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大型企业PMI为52.3%,比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6%和47.2%,比上月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笔者认为,中、小型企业PMI长期处于收缩区间,其相比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自我修复能力较弱,仍是当前经济内生性复苏的关键阻力。

从另一项经济先行指标12月社融数据来看,整体呈现出总量与结构双弱态势。12月新增社融1.3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5万亿元,为近三年同期新低,其中代表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的相关科目,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693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虽同比多增8717亿元,但主要是由政策端驱动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信用债融资成本提升使企业融资转回表内信贷所致,企业内生性融资发展需求并非主因。往未来看,疫情达峰后下一阶段社融结构能否优化,是判断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强弱的关键。

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保稳提质”。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笔者认为,后续宏观货币政策仍需坚定“以我为主”积极作为。首先,总量要够。抓住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窗口期,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做强私人部门民企与居民资产负债表,助力有效需求恢复,提振信心,从而推动经济实现强有力的内生性复苏;其次,投向要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滴灌”,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往未来看,我国经济已站在新一轮内生性复苏期的起点上。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今年五大主要经济工作前首先指出,“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可见今年经济工作将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为基础和关键。当下我们有理由以理性乐观的心态,走在经济周期曲线之前,抓住未来的确定性。(财富中文网)

作者张奥平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知名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