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重点:1、2023年经济增长实现较高读数的一大原因,是前年低基数的影响。全年经济恢复处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2、从价格指标来看,经济处于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态势中;3、中国经济并非三驾马车,而是“一驾马车与两个轮子”。一驾马车是出口,两个轮子则是民企投资和居民消费,这代表着市场活性;4、出口回升是“出口—民企投资—城镇就业(民企贡献80%城镇就业)—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民企投资”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5、随着海外去库存周期步入尾声,2024年出口将好于2023年;6、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及地产“三大工程”将发力稳内需;7、美国重启宽松周期是出口回升,基建及地产投资发力的关键“破局点”;8、2024年消费新亮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9、2024年供给侧创新驱动的关键:培育新质生产力;10、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质型城市、新质型产业、新质型企业、新质型人才与新质型资本”五大方面的共同推动。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
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
投资: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
进出口: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179842亿元,下降0.3%。
整体来看,2023年经济增长实现较高读数的一大原因,是前年低基数的影响(2022年同比增长3%)。
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全年经济恢复处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
一季度经济在打开后处于扩张区间,1至3月PMI均高于荣枯线:50.1%、52.6%、51.9%;
二季度经济在内外需同步收缩下进入收缩区间,4至6月PMI均低于荣枯线:49.2%、48.8%、49.0%;
三季度经济在724政治局会议部署逆周期政策措施后实现反弹,9月PMI重回荣枯线以上:49.3%、49.7%、50.2%;
四季度经济则再度回踩,10至12月PMI再度低于荣枯线,且环比逐月下滑:49.5%、49.4%、49.0%。
从价格指标来看,经济则处于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态势中。2023年,代表下游消费者价格指数的CPI年度同比为0.2%,代表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的PPI年度同比为-3.0%。偏低的价格中枢,映射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
从全球来看,2023年中国仍是全球的重要增长引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速的基线预测值将从2022年的3.5%降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远低于3.8%的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预计将从2022年的2.6%放缓至2023年的1.5%和2024年的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从2022年的4.1%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
一、2024年的“一驾马车与两个轮子”:出口“拉上限”,基建投资“守底限”
1、出口“拉上限”:出口回升是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恢复的关键
笔者曾多次提出,如仅看私人部门中的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中国经济并非三驾马车,而是“一驾马车与两个轮子”。
一驾马车是出口,两个轮子则是民企投资和居民消费,这代表着市场活性。
其原因是,自中国入世以来,大量民企是出口型企业,或产业链终端产品主要面向外部需求,其往往受益于供给扩张时的订单外溢效应。从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3.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61万亿元,占30.2%;国有企业进出口6.68万亿元,占16%。
故出口回升是“出口—民企投资—城镇就业(民企贡献80%城镇就业)—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民企投资”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
当外需出口这架马车回升时,两个轮子民企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则会在上述循环中被带动提升,市场感知到的经济活性会增强,反之则反。
这也是为何市场主体对处于疫情第二年的2021年的经济感知好于2023年的一大原因。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30%左右,2023年出口则同比下降4.6%(美元计)。
笔者认为,从经济内生调节机制来看,随着海外去库存周期步入尾声,2024年出口将好于2023年。
2、基建投资“守底限”: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及地产“三大工程”仍将发力稳内需
如果说出口带动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的修复,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那么,基建投资则是政府部门这只“有形的手”实现稳经济的关键。
从过往两年数据来看,2022年,基建投资同比高增9.4%,为经济实现3%增长作出较大贡献;2023年基建投资在2022年高基数水平上,仍实现5.9%的较高增长。
笔者认为,2024年基建投资仍将发力稳经济。
首先,2023年四季度以来,财政已靠前发力。2023年10月份发行1万亿元国债,资金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专项用于支持灾后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其中,5000亿在去年使用,5000亿结转今年。
12月底,国家发改委表示,“前两批项目涉及安排增发国债金额超8000亿元,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大部分落实到具体项目”,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及对经济总需求拉动的乘数效应将在2024年显现。
其次,1万亿元国债的发行将财政赤字率提升至3.8%,打破常年3%的“约束”。一方面,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部署的具象化体现;另一方面,打开政府部门创造总需求的政策的想象空间。预计2024年中央将继续加杠杆,财政赤字率将安排在3.5%左右,国债发行仍在2024年财政政策工具箱中。
最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笔者预计,地方也将继续加杠杆,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将在3.8至4万亿元,专项债资金作为资本金“撬杠杆”的作用也会加大。
笔者认为,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明确的现代化基建的五大方向,具备长期“守经济底限”的确定性机遇,企业可提前布局:
一是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水运设施网络)、能源(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油气管网)、水利(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等;
二是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科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物流(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支线、通用和货运机场)等;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应急设施、智慧基础设施(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
四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城乡冷链物流设施、供水工程、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
五是国家安全基础设施。要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社会资本可重点参与的方向,需关注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在通知的附件中,明确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含改扩建)项目清单,以及确定了应由民营企业独资或控股的项目,民营企业股权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的项目,以及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项目的具体方向。
3、地产投资:PSL重启,重点在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
2023年,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6%,与2022年下降10%基本持平,地产投资仍是当前经济的重要拖累项。笔者认为,2024年地产投资有望迎来好转。
首先,具体方向上,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其次,资金来源上,则是2023年12月重启的PSL。根据央行官网披露,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
注:PSL作为一种“中长期且低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于2014年4月,期限为1年,可以展期最长至5年,最初用于支持国开行发放棚改贷款。
此前,PSL启用过两轮:第一轮是2014年至2018年,PSL从0扩张至3.4万亿元,主要是支持棚户区改造,撬动了棚改贷款大约4.1万亿元;第二轮是2022年9-11月,PSL增加63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基建投资。
预计此次重启PSL将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三大工程”上,年度资金规模在7000亿元左右,最终年度撬动贷款资金约8000亿元。
4、出口回升,基建及地产投资发力的关键破局点:美国重启宽松周期
笔者认为,上文中出口的回升,国内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实现发力拉基建与稳地产,皆有赖于美国重启宽松周期。其两条逻辑主线为:
(1)美国重启宽松周期—全球制造业景气度回升—海外需求回暖——制造业出口重启。
(2)美国重启宽松周期—国内稳汇率压力降低—打开国内宽松空间——货币配合财政发力。
笔者预计,2024年上半年美国将有望重启宽松周期。首先,2023年12月美国CPI已从高点的9.1%降至3.4%,核心CPI降至3.9%;其次,12月就业数据中,就业人数、临时工人数、周度工作时长等均有所降温。美国宽松周期的重启,不仅将有利于我国外需出口,更将减少对我国宏观政策发力稳内需的掣肘。
5、消费新亮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
2023年消费实现同比7.2%较高增长的主因,是2022年消费同比-0.2%低基数的影响。
笔者曾多次提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企业发展,尤其是贡献了80%城镇就业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函数。故在居民就业预期及收入预期未完全恢复前,消费潜在需求向可实现的有效需求转换仍存在堵点。
笔者预计,伴随着2024年内外需的逐步恢复,消费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从政策发力点来看,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将成为消费新亮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其中,智能家居与体育赛事是去年以来延续的政策发力点,但文娱旅游与国货“潮品”是新提法。如去年724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去年428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由文化旅游改为文娱旅游,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可见“娱”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国货“潮品”则将有望迎来更加细化的政策措施。
二、2024年供给侧创新驱动的关键: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年,代表新质生产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尤其是其中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发展中持续性的“亮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
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4%、14.5%、11.1%;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8%、29.2%。
新质生产力一词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九大经济工作中,新质生产力一词排在首要工作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第一大细化任务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底,31个省市自治区在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已有18个省市自治区提及新质生产。
此外,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单独用一个题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段落,全面解读新质生产力。并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首先,市场中存在的较大误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则要完全摒弃掉传统产业,仅发展战略新兴及未来产业。
中央财办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点中指出,“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非摒弃传统产业。
笔者认为,数字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已成为当今商业生态中的通用技术,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点则是传统产业实现数智化与低碳化技改。中央财办在具体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举措中指出,“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具体商业机遇,读者可重点关注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明确,“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此外,《方案》中还明确了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标准化建设目标。
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
其次,中央财办明确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六大举措,六大政策举措将在2024年持续发力,形成共促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合力: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
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最后,笔者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质型城市、新质型产业、新质型企业、新质型人才与新质型资本”五大方面的共同推动,每一点都不可或缺。(财富中文网)
作者张奥平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经济学家,经观未来研究院院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