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政策显然是“经济转型期政策”,即咬定转型目标不放松,抛弃“旧产能”、“坏产能”,要高质量发展,要科技创新,要发展制造业实业。赌政策突变,或许不是好的应对策略。这时,好的应对策略是寻找异质的收益来源,找到不依赖政策变化的收益策略,或者和国内资产无关的收益来源;是寻找中微观层面的结构性机会,从小角度寻找机会,而不是试图寻找宏观变化趋势。
8月先是日本央行意料之中的加息,带动了本已脆弱的市场情绪,引发全球股票市场大跌。之后海外市场止跌反弹,但A股却继续往下走。8月中盘股表现特别的差,大票和小盘相对较好,但也仅仅是跌得少些。8月的最后一天,A股被彭博地产小作文刺激了一下,拉回不少。中美国债收益率反向波动。美债先跌后涨,整月下跌;中债先涨后跌,整月上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离岸美元兑人民币价格从7.24涨到7.09。大宗商品则在8月走了一个V字形,先跌后涨。贵金属、有色较强,能化、黑色较弱。现货黄金继续上涨2.5%,达到了创纪录的2500美元/盎司。同期WTI原油价格则持续下跌了6.33%。
进入8月,国内地产市场开始疲态尽显,517新政的刺激效果开始消退。之前成交面积持续环比增长的二手房市场,开始接近零增长。新房市场,则只有一线城市有所恢复,二三线城市仍深度负同比增长。万科、金地、龙湖显然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其陆续兑付了到期的境内外债券,后续公开债务兑付的压力也较小。旭辉、佳兆业则陆续抛出债务重组方案,并获得了重要债权人支持。碧桂园的债务重组则已面临二展。保交楼进展相对顺利,地方政府商品房收储进展缓慢。房价下跌的同时,租金价格也在下降,租售比要超过银行理财和国债收益率,还要再努力。彭博社关于存量按揭降息的“传言”一直在线,各券商研究员纷纷测算降息空间还有多大,降息之后对于消费的促进会有多大。降息唯一的阻碍是被净息差压缩后的银行生存压力。央行货币政策司表态降准的空间比降息空间大。关于房地产,目前还是在磨底的过程中,地产公司、银行和地方政府都处于一个“做不了什么”,只能把存续项目完成的状态中。希望不要发生房价与销售的负循环,像目前股票的价格一样,一直阴跌。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各种商品能够流通起来,各取所需;在于有企业家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前者是自由交易,自由定价的逻辑。后者是要鼓励尝试,奖励创新者的逻辑。教培、游戏、互联网和房地产被整顿之后,市场有点懵,不知道什么行业是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制造业,“解决卡脖子”的高科技,还是出海赚老外钱?我一直是个对未来乐观的人,与我的年龄有关,与我自己做企业有关,但现在仍感受到了一些些凉意,感受到了一种无可奈何。地产萎缩引发的负反馈正在蔓延:没有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砸锅卖铁过紧日子,超长国债因项目约束发行较慢,收入预期下降造成消费降级,引发社零增长持续下降,而消费下降又反过来引发企业收入下降,更需要降本裁员。出口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但摩擦前景让人担忧,全球都担心中国输出产能,更希望中国去当地投资。环顾自己身边,除了新能源汽车,似乎难有其他现象级的新消费。
这种凉意也反映在我们的持仓上,股票多头始终不敢上仓位,除了便宜,我们看不到基本面或情绪面调整的动力或迹象。外因而言,9月18日美联储降息或许是一个利好的因素,放宽了中国央行的降息约束。最近让人兴奋的是商品期货策略的上涨。虽然不是普遍性的上涨,但个别管理人的上涨幅度较大,既包括量化策略领域的趋势类策略,也包括主观策略领域。高收益债管理人在6月可转债暴跌时就已进行了布局,迄今尚未迎来收获期。可转债市场不断遭受冲击,广汇转债退市,岭南转债违约。高收益债策略就是寻找在市场一刀切式的抛售中寻找被错杀的投资机会。低波策略是目前市场相对安心的策略,我们一直在优化其组合。8月份贡献较大的是量化商品套利和股指期权期货套利策略,股票对冲和转债对冲策略拖了后腿。
目前的政策显然是“经济转型期政策”,即咬定转型目标不放松,抛弃“旧产能”、“坏产能”,要高质量发展,要科技创新,要发展制造业实业。连最近热播的影视剧也是讲金融反腐(《城中之城》和《前途无量》),讲中年人失业转型的(《逆袭人生》和《凡人歌》)。这种情形不禁让人想起1998年国企改革,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时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不知现在全社会是否还有当时的那种共识,很多专家觉得我们的节奏错了。转型期是痛苦的,政策现在保持了很强的定力,强调要在供给侧做工作,鼓励创新,鼓励制造业,不会因为救市而大水漫灌,继续走老路。赌政策突变,或许不是好的应对策略。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政策的底线在哪里,或许在政策制定者眼里,如今的痛苦是早有预期的,在转型改革面前时无足轻重的。这时,好的应对策略是寻找异质的收益来源,找到不依赖政策变化的收益策略,或者和国内资产无关的收益来源;是寻找中微观层面的结构性机会,从小角度寻找机会,而不是试图寻找宏观变化趋势。我们仍在往这个方向在努力,在等待机会调整持仓。(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伟强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麦策创始人,财富配置和FOF管理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