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中美经贸走向

2024-11-12

在全球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特朗普的再度当选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对两国有着深刻影响,更关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在全球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特朗普的再度当选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对两国有着深刻影响,更关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经贸政策特点

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将延续其“美国优先”原则,并进一步强化“逆全球化”倾向,着重推进保护主义政策。正如其在竞选成功后演讲中提到的,将推动经济增长,并保持美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特朗普在胜选演讲中还强调,美国的未来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伟大、更安全、更繁荣、更强大。具体来说,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施压:

增加关税和贸易壁垒: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通过关税手段向中国施压,试图降低贸易逆差,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第二任期中,他很可能继续这一手段,通过提高关税和设立新的贸易壁垒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特别是,特朗普将中美贸易关系视为对华施压的重要手段,所以,不排除其上台后有可能对中国商品实施全面和较大力度的加征关税措施。

在竞选阶段,特朗普曾表示,计划对大多数外国商品征收10%-20%的关税,其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首当其冲,关税高达60%,并声称,在极端情况下,将对中国征收150%至200%的关税。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这样的做法必然招致报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加剧。

譬如,今年6月25日,16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名警告,如果特朗普在赢得大选,他的经济政策将重新引发通货膨胀走高,并对全球经济造成伤害。这些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第二次当选总统将打击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造成国内经济不稳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人“有理由担心,特朗普不负责任的财政预算将重新点燃通胀”,部分原因是特朗普承诺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而这将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使他们得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许多商品。

如果特朗普信守其竞选承诺,对中国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将是美国可能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关税。根据瑞银(UBS)今年稍早的研究报告,若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60%的关税,可能会使中国的预测经济成长减少2.5个百分点,也就是原先数据的一半左右。这将打击中国当前不稳定的经济,中国目前饱受青年失业率攀高、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政府债务等问题困扰。

加大对技术领域的限制: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中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实施了多项制裁和限制,阻碍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未来,这一趋势可能加强,美国将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关键技术,甚至在全球供应链上对中国企业“去中国化”。同时,必定存在中间的道路,尽管中间道路可能既狭窄又崎岖不平,由于,人为制造科技壁垒、割裂产业链供应链,只会导致分裂和对立。

重新定义供应链和产业链:特朗普政府提倡“去中国化”的供应链战略,推动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或拉美国家。这种做法试图削弱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确保美国在关键产业上的供应链安全。未来,特朗普可能奉行其一贯的“孤立主义、反全球主义和反多边的外交政策”,诚如是,中国可能会加强与南半球、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实用主义与务实主义并存。特朗普有可能与其前任拜登一样,对中国采取实用主义和商业务实的态度与中国做生意。这一点的考虑,源自特朗普的“喜欢交易的外交政策”。

加大对中国的金融限制:除了贸易和技术领域,特朗普政府还可能加强对中国金融机构的限制,通过限制中国资本流入美国金融市场等方式削弱中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加大“脱钩”力度。与拜登政府重视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不同,特朗普的对外政策表现出较明显的孤立主义,既奉行贸易和科技保护主义、排斥清洁能源应用,也不太关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打击犯罪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些,或将导致未来四年中美之间合作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甚至造成双方事实上的“脱钩”。中国可能已经为中美“更大范围经济脱钩”做了一些准备。与此同时,必须探索相向而行的道路,经济全球化或许遭遇逆风,但历史大势不会改变,“脱钩断链”没有出路,开放合作是唯一选择。

综上所述,在已当选为美国下一任总统的特朗普的领导下,把保护本国产业放在首位的“内向型”政策将再次启动,特朗普倡导美国优先,被评价为“单边主义”。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很可能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美国优先”政策发挥到极致。这种政策导向将加剧中美经贸紧张,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特朗普延续强硬经贸政策的原因

特朗普延续强硬的经贸政策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经济现实:

政治考量:实现对选民承诺。特朗普的基本盘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和制造业衰退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选民希望通过“美国优先”政策来恢复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为满足选民的期待,特朗普很可能进一步采取强硬手段,试图通过限制中国的市场准入来保护美国企业。

经济现实: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尽管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试图降低对华贸易逆差,但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未显著改善。由于美国的国内制造能力有限,过度依赖进口以满足消费需求,而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贸易逆差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因此,特朗普的经济团队仍会延续对华“施压”策略。

战略考量:科技与供应链安全。特朗普政府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供应链安全方面对中国的警惕性日益提高,尤其是在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科技领域。美国担忧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对其全球领导地位构成威胁。因此,特朗普政府可能会继续加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确保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因素:民主与价值观的对抗。特朗普政府不仅从经济和政治层面看待中美关系,更以意识形态的对立看待中国。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中国的制度模式与西方民主价值观存在根本矛盾,这种对抗性因素将影响其对华政策走向。

美国自身利益优先及保持世界第一的需要。特朗普在大选计票结果发表演说中强调:美国的未来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好、更勇敢、更富裕、更安全、更强大。世界第一始终是特朗普历次演讲及价值观中的题中之义,譬如,在这次演说中特朗普还称:自己在两周前观看了SpaceX在宾夕法尼亚州进行的火箭发射,并称赞只有美国的马斯克能够做到,而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根本无法做到,并特别强调这是他喜爱马斯克的原因。

中国的应对策略

面对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经贸政策的复杂局势,中国应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国内经济稳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并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具体而言,以下几方面是中国应对的关键点:

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面对美国的限制和压力,中国应加快推进供结构性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通过扩大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降低对美经济依赖,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贸易格局。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多边贸易体系。中国应积极深化与东盟、欧盟等经济体的合作,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参与和领导多边贸易机制,增强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以应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压力。特别是,如果美国与盟友的关系有所削弱,中国可能会从中受益。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根本出路。中国应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特别是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生态体系,以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增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要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增强政策灵活性,适时调整应对策略。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应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在中美关系时而恶化、时而良化的情况下,既要守住底线,又要避免采取极端对抗性措施,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

增强公众共识,提升国内凝聚力。中美经贸摩擦不仅是经济层面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中国应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国内公众对当前形势的理解和认识,兼顾现实及未来,克服盲目自大、盲目树敌,提升社会凝聚力,共同应对外部挑战。

更加积极、有效地应对。努力提高“如何办”水平,包括:准确的预判,深刻的反思、及时的纠偏、团结国内外一切积极力量并形成合力、建立并优化利于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等。

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完善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凝聚最大共识。中美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时代特征,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深刻的影响。中美关系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直接影响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繁荣,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变量。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福祸相依,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该为实现共赢、多赢凝聚最大共识。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中美经贸走向将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面对美国可能加剧的施压,中国应从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积极且灵活的应对策略,以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主动。同时,应该始终牢记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期待。值得一提的是,两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由于,成功的商业人士都明白一个道理:“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也就是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杜晓蕾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