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 特朗普宣布提名佛罗里达州联邦参议员马可·卢比奥出任国务卿。特朗普在声明中说卢比奥是一位“永不向对手退缩的无畏战士”。据报道,这位佛罗里达州出生的美国政客有望在共和党当选总统特朗普于明年1月份就职后,成为第一位担任美国最高级别外交官的拉丁裔人士。
11月13日, 特朗普提名美国参议员马可·鲁比奥出任他的国务卿。如果正式作出这一决定,在共和党人特朗普明年1月就任之后,这位佛罗里达州出生的政治人物将要成为第一位担任美国最高外交官的拉丁裔美国人。
鲁比奥其人:从草根成长的共和党参议员
鲁比奥1971年出生,美国古巴裔政治人物、律师和共和党党员。他曾任佛罗里达州众议院议长(2006年-2008年),现任联邦参议员(2011年就职,资深)、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资深议员、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
鲁比奥出的父母是古巴移民,他在迈阿密长大,是典型的“美国梦”成功故事的代表。鲁比奥的父母于1956年在古巴革命的高峰期时移居美国,并于1975年归化为美国籍。他于佛罗里达大学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并在迈阿密大学法律学院获得法律博士学位。
其政治生涯从迈阿密市政委员会起步,后担任佛罗里达州众议院议长,并于2011年当选联邦参议员。他在参议院的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外交和安全事务上的观点明确,因此在2016年曾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鲁比奥属于传统的保守派,共和党内的“新生代”之一。他在外交方面,主张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尤其是对中国和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同时,在国内政策上,他也强调“家庭价值”以及削减税收和小政府的传统保守理念。
特朗普为何可能选择鲁比奥?
增强外交团队的多元性。特朗普在2016-2020年总统任期内的外交政策充满争议,其“美国优先”理念推动了许多激进的政策举措,比如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和《伊朗核协议》。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他或许需要一个更稳健的外交领袖来平衡他极具个人风格的外交战略。鲁比奥的外交经验和相对稳健的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个平衡作用。
拉丁裔政治人物。选择鲁比奥出任国务卿除了具有国际意义外,也有国内意义。特朗普在11月5日的选举中击败民主党的哈里斯,部分原因是赢得了大量拉丁裔的支持。在之前的选举周期中,拉丁裔绝大多数都投票支持民主党,但从政治意义上讲,拉丁裔已成为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群体,越来越多的拉丁裔投票给共和党。
特朗普通过选择鲁比奥担任关键政策角色,可能有助于巩固拉丁裔的支持率,并明确表示拉丁裔在其行政当局最高层拥有一席之地。鲁比奥的加入能使未来特朗普政府更加多元。鲁比奥是特朗普选择副总统搭档时的最后三位竞争人选之一。特朗普最终选择了美国参万斯,他是一位坚定的右翼人士,以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立场著称。
在中国和古巴问题上持鹰派立场。特朗普上一任期的对华政策是他外交政策的一大标志,而鲁比奥也以对华强硬态度著称。在参议院,鲁比奥在对中国的问题上是一位头号鹰派人士。作为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鲁比奥一再呼吁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其“鹰派”立场与特朗普的对华策略不谋而合,可以在新的外交团队中推动特朗普对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这种对华共识可以让鲁比奥在国务卿位置上顺理成章地继续推动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科技限制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排他性策略。鲁比奥是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首席共和党成员,他还加大了对拜登行政当局的压力。
今年早些时候,在被制裁的中国科技公司华为发布了一个有英特尔人工智能处理芯片的一款新便携计算机后,鲁比奥要求拜登行政当局禁止对华为的一切销售。2023年3月,鲁比奥曾经向美国参议院提出立法禁止使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取得税务抵免,去年他要求政府审查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于密歇根建造电池厂的合作。今年8月,鲁比奥联合众议院中国问题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要求美国国防部将宁德时代列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鲁比奥的外祖父1962年逃离了古巴。他还高声反对与古巴政府关系正常化。在这一点与特朗普有共同立场。
鲁比奥的外交观与特朗普政策的融合
鲁比奥的外交政策观念与特朗普存在着一些共通点,但也有区别。相比特朗普的“去全球化”思维,鲁比奥更重视与盟友的合作,以及通过多边机制来实现美国利益。尽管如此,鲁比奥在维护美国主导权、对抗主要竞争对手方面与特朗普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
多边主义与美国领导地位的平衡。鲁比奥认为,美国应该在全球事务中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但不同于传统的多边主义路线,而是强调与志同道合的盟友建立“选择性多边”的联盟,特别是围绕对华问题来凝聚国际共识。他的这一观点符合特朗普对盟友的“选择性信任”原则,因此在可能的合作中,鲁比奥可以在盟友关系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强调“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管齐下。尽管特朗普偏向“硬实力”手段,例如军事力量和经济制裁,鲁比奥则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认为美国在全球文化影响力、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方面应当保持领先地位。在国务卿的角色中,鲁比奥可以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美国的外交政策更具弹性和说服力,赢得更多国际认同。
鲁比奥的施政纲领及其影响
鲁比奥将成为特朗普外交上的重要支柱。与特朗普的“硬外交”风格不同,鲁比奥可以带来一种较为“温和而坚定”的外交姿态,这种双重组合可能会带来更具弹性和广泛接受度的政策方案。
推动新的对华战略。在对华政策上,鲁比奥或许会延续特朗普时期的强硬立场,但在操作手段上更为多元。除了经济制裁和科技限制外,鲁比奥可能还会寻求与东亚及欧洲盟友的更紧密合作,推动对华的“全方位围堵”战略,以减少对美国资源的直接消耗。
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为一位拉美裔政治家,鲁比奥可以在拉美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应对委内瑞拉等地区危机时提供更有效的应对方案。他的背景和立场可能使他在拉美国家中具有更多的外交优势,进而帮助美国恢复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
增强对俄罗斯的防范力度。在俄罗斯问题上,特朗普和鲁比奥均主张对俄罗斯采取防范立场。尤其是在乌克兰问题上,鲁比奥更倾向于支持乌克兰并施压俄罗斯,这一立场与目前的美国两党政策一致。在他的引导下,未来的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加强对俄政策,从而维护美国在欧洲的安全利益。
未来特、鲁两人是否会分道扬镳?
政策分歧:首先,鲁比奥长期以来以鹰派立场著称,尤其在对华政策和拉美事务上,他主张强硬的干预主义。而特朗普虽然在贸易战和对华问题上强硬,但在全球军事干预和外交联盟方面则更务实,甚至倾向于孤立主义。如果鲁比奥在国务卿任期内坚持推行自己的路线,可能导致与特朗普产生战略分歧。
其次,尽管特朗普与鲁比奥在许多核心议题上达成共识,但双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对全球化的理解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往往意味着更少的国际干预和资源投入,而鲁比奥则认为,美国需要保持其全球影响力,防止其他大国填补权力真空。这一分歧可能会影响两人之间的合作,甚至影响未来外交政策的方向。
最后,鲁比奥对特朗普政策中的一些争议性问题持保留态度。比如在贸易方面,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招致了一些保守派的不满,鲁比奥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方式来解决贸易问题,而非依赖高关税。此外,鲁比奥在气候变化上的相对开放态度也可能与特朗普存在冲突。
个人关系: 鲁比奥曾在2016年共和党初选中与特朗普激烈交锋,甚至互相攻击人格特点(例如鲁比奥称特朗普“手小”,特朗普则嘲笑鲁比奥是“小马可(是一种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引发了一场短暂但火药味十足的互相攻击。尽管近年来两人关系有所修复,但历史恩怨可能依旧潜藏火药味。
权力斗争: 特朗普一贯强调个人忠诚,而鲁比奥政治抱负强烈,若鲁比奥利用国务卿平台为个人未来铺路,可能触发特朗普的不满。
鲁比奥的政治野心何时及什么情况下会爆发?
时机:2028年大选
鲁比奥自2016年参选总统以来,一直被外界视为共和党的未来领袖之一。特朗普的政治影响力将延续至2028年,但鲁比奥可能会在特朗普退出政坛之后,正式表露、展示自己的总统野心。
触发因素:
1. 特朗普政策失误或争议升级:如果特朗普政府在外交事务上遭遇失败,鲁比奥可能主动与特朗普切割,以保全自己的政治声誉。
2. 共和党内部权力真空:如若特朗普势力出现削弱或共和党急需新的领导者,鲁比奥可能趁机崛起。
3. 全球危机的外交需要:作为国务卿,鲁比奥如果在国际危机中表现出色,可能加速他向更高政治职位进军的步伐。
鲁比奥的弱点
缺乏深厚基层支持: 鲁比奥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共和党内的建制派和部分拉美裔群体,他并未像特朗普那样拥有坚实的基层群众基础,这可能限制其政治影响力。
年轻与资历的双刃剑: 虽然鲁比奥是共和党中相对年轻的领导者,但他的从政经历集中于立法机构,缺乏大规模行政管理经验,这可能成为对手攻击的焦点。
过于鹰派的外交立场: 鲁比奥在对华、对古巴以及其他国际议题上立场强硬,但这也可能让他被批评为战争贩子,特别是在美国选民对干预主义日益反感的情况下。
与特朗普关系的微妙性: 鲁比奥需要在忠诚与独立间找到平衡,但这可能引发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不信任。
美国朝野反对鲁比奥的人有哪些?
党内的特朗普强硬派:许多忠诚于特朗普的共和党人士可能质疑鲁比奥的忠诚度,尤其是在鲁比奥试图表现出独立于特朗普的政治立场时。
民主党:鲁比奥的鹰派立场、反移民政策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轻视使其成为民主党的主要攻击目标。民主党会将其塑造成“旧时代干预主义的象征”。
孤立主义共和党人:鲁比奥的全球干预主义主张与党内日益增长的孤立主义派别相矛盾,这些人可能与他针锋相对。
国际对手与批评者:鲁比奥对中国、古巴和委内瑞拉的强硬政策为他招致国际社会中这些国家的强烈反对。若鲁比奥上任国务卿,这些国家可能加大对其的反制行动。
总体来看,鲁比奥成为国务卿,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其政治野心、鹰派立场及党内外的微妙关系也将为其未来铺满挑战。鲁比奥的崛起之路,很可能是一场在忠诚与独立、鹰派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艰难平衡。(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杜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