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世界上距离AI+最近的人

2025-01-06

2024年,苏姿丰位列《财富》发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商界领袖”,曾多次进入《财富》榜单。现担任超微半导体公司(AMD)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她是美籍华裔半导体芯片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苏姿丰现担任超微半导体公司(AMD)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她是美籍华裔半导体芯片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4年,苏姿丰位列《财富》发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商界领袖”。《财富》是这样推介苏姿丰的:在AMD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十年里,苏姿丰成功领导这家芯片制造商实现业务多元化,从PC微处理器业务扩展到游戏和高性能计算等关键领域。然而,目前最重要的战场在于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芯片的竞争。毋庸置疑,英伟达在这一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超过90%,但即便位列第二,也能够获得丰厚回报。AMD的首款Instinct MI300芯片在第二季度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2023年公司的收入达到227亿美元。AMD希望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线进一步增加公司收入。为增强挑战英伟达的实力,AMD2024年还收购了芬兰的人工智能公司Silo。

苏姿丰多次进入《财富》榜单,譬如:2020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年度商界风云人物”(排名第2位);2020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商界最具影响力女性”;2021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商界最具影响力女性”。

2024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苏姿丰为2024年度最佳首席执行官。《时代》杂志称,超微是全球顶尖的中央处理器(CPU)芯片大厂之一,这些芯片为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提供动力,这个存放服务器的庞大仓库支撑谷歌、Meta、亚马逊和微软等科技巨擘的运作。超微目前的主力产品为绘图处理器(GPU),这项产品早期主要用于游戏显卡,现在成为ChatGPT等AI程序的专用芯片。近年来,超微芯片市占快速崛起,时代杂志剖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苏姿丰的领导。苏姿丰十年前接任超微首席执行官时,超微股价还只在三美元上下,在数据中心芯片市场的占有率也极低,但苏姿丰以卓越领导力,带领超微振衰起敝,并乘着AI热潮将公司推向新高度。2022年,超微市值首度超车竞争对手英特尔,超微股价一度达到140美元,十年来飙涨了近50倍。

在全球科技产业波涛汹涌的浪潮中,苏姿丰,这位站在半导体巅峰的女性,以她卓越的远见、精准的执行力以及铁腕般的管理风格,将几近崩溃的AMD拉回了赛道。如今,这家曾经股价低至3美元、命悬一线的企业,已在人工智能(AI)芯片的浪潮中翻盘,成为英伟达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她的传奇,不只是一次企业复苏的故事,更是现代商业史中不可忽视的标杆。

从实验室到管理层:工程师的职业哲学

与许多CEO不同,苏姿丰的职业轨迹并非从商学院启航,而是深植于工程师的实干主义。她的职业生涯从实验室起步,从IBM到AMD,她总是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在IBM,她首次用铜替代铝作为芯片互联金属,推动了行业工艺的革命性变革;后来,她设计了PlayStation 3的核心处理器,被誉为“电子游戏技术女王”。

但真正使她蜕变为企业管理者的,是她在IBM CEO郭士纳身边担任特别助理的那段经历,从郭士纳身上学习了关于业务谈判、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技巧。在那一年,她目睹了如何通过精准的商业决策让庞大的企业摆脱困境。这些经验成为她日后掌舵AMD的理论基石,也奠定了她“技术与商业并重”的职业哲学。关于郭士纳,中国的企业人士并不陌生,特别是,一些人读过他的个人回忆录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AMD的生死时刻:不服输的赌注

2014年,苏姿丰正式接任AMD CEO。当时的AMD深陷泥潭:现金流不足、市场份额被英特尔挤压至微乎其微,甚至还因技术落后于台积电而面临关键产品的断供危机。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家无可救药的公司。

然而,苏姿丰却看到了机会。“每次危机都伴随着巨大的转机,”她后来回忆道。上任之初,她迅速制定了“瘦身聚焦”的战略,将业务重心收缩至高性能计算芯片,并砍掉了所有非核心业务。面对当时手机芯片的火热市场,她一口回绝了团队进入该领域的提议:“AMD的资源不能分散,我们只做擅长的事。”这一决策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拯救AMD的分水岭”。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对技术的豪赌。2016年,苏姿丰推出了全新“Zen”架构处理器,彻底颠覆了此前不被市场看好的设计,推出了划时代的Ryzen系列产品。这一产品不仅重塑了AMD在消费者市场的地位,更在数据中心领域开始蚕食英特尔的市场份额。2022年,AMD的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这一转折让无数质疑者哑口无言。

AI芯片时代的雄心:抢滩未来5000亿市场

如果说Ryzen的成功标志着AMD的复兴,那么苏姿丰在AI芯片领域的布局则定义了这家公司未来的可能性。她早在2017年便敏锐察觉到人工智能将成为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彼时,英伟达已凭借CUDA生态在AI芯片领域建立了高墙,而AMD几乎毫无基础。

苏姿丰的策略是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研发投入,推出适配AI推理的Instinct MI300X等芯片;另一方面,她积极构建开放生态,与Meta等科技巨头合作,试图通过开放技术来撼动英伟达的垄断地位。她的远见在于看到了AI生态中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没有公司想被锁定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让我们投资于开放的生态系统,然后让最好的产品胜出。”

苏姿丰更没有忽视AI初创企业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过去一年中,AMD直接投资了超过1.25亿美元用于支持AI创业公司,并斥资49亿美元收购ZT Systems,6.65亿美元收购欧洲AI实验室Silo AI。2024年,AMD直接投资了至少九家AI企业,用苏姿丰的话来说,没有人想在AI上落后。这些战略性投资,让AMD不仅在芯片设计上得以领先,也在软件和生态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铁腕与温情:矛盾中的管理艺术

苏姿丰的管理风格常被形容为“极致的矛盾体”:一方面,她严苛到令人窒息——要求团队无时无刻保持高效,对拖后腿的员工毫不留情;另一方面,她却也以亲力亲为赢得员工的信任。许多AMD工程师回忆,她曾在周末深夜参与技术测试,仅仅为了优化一个微小的设计缺陷。

憎爱分明、优胜劣汰。熟知苏姿丰的人认为,她是一位精明的战略家,总是毫不吝啬地投资培养优秀人才,也会毫不留情地淘汰没有善尽本分的人。苏姿丰接受时代杂志访问时说:“我不相信有人天生就是领导者,领导者都是培训出来的。”

识微知著、大浪淘沙。苏姿丰会在周末主持会议,希望在晨间电话、视频会议中讨论午夜后发出的冗长文档细节,也经常到实验室亲身参与产品测试,苏姿丰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使那些无真才实学、又不聚精会神的下属无地自容,也就难以得过且过、蒙混过关了。科技业分析师、曾任超微高端主管的穆黑德(Patrick Moorhead)说,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可能不适合所有人,且会让那些达不到标准的人很难在公司生存。

这种风格在今天的硅谷显得尤为罕见。在一个强调柔性文化的时代,她始终坚持“执行力第一”的原则:“伟大的产品是承诺兑现的结果,而不是口号堆砌的泡沫。”

学而优的典范

苏姿丰的成功并非偶然。她自幼在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家庭长大,其父亲苏春槐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理统计所博士,后来在纽约市政府担任首席统计师。母亲罗淑雅是一位会计师及企业家。苏春槐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来自于犹太圣经《塔木德经》,他认识到犹太人绝不是因为天生聪颖,而是靠教育和学习奠基日后的成就,在教育儿女方面,犹太人也更重视鼓励小孩独立思考和主动发问。苏春槐将这番理念用在子女的教育上,大获成功:儿子成为瑞士信贷投资的主要操盘手,而女儿则是半导体巨头AMD的掌舵人。

在美国,苏姿丰经历了不同的人文环境。苏春槐回忆说,女儿很小就对STEM(理工科)学科展现出不一样的兴趣,经常拆开玩具车来探索内部的工作原理。她自小与兄弟被家人鼓励学习数学与科学,她在10岁时开始拆解和整修遥控车等机器,她在就读初级中学时获得一台Apple II电脑。苏姿丰说:“每当我们坐在餐桌旁时,父亲就会让我们练习乘法表,这促使我必须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色,也让我一直对事物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充满好奇”。家人从未限制过她的兴趣,她不喜欢娃娃这样的玩具,而父母也非常呵护她的好奇心,营造了开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父母的支持加上天生的好奇心,指引着她投身工程事业。

父亲对科学的热爱深深影响了苏姿丰,她在高中旧阶段就接受了极为严格的STEM教育。苏姿丰就读于素有“物理学家摇篮”之称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班里的同学都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让她养成追求卓越的习惯,不仅在学业上,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毕业后,她顺利入读麻省理工学院并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因为她认为这是最难的专业。由于感觉自己太年轻,苏姿丰又听从父母的建议,攻读博士学位,从麻省理工博士毕业这一年,她才25岁。

这段早年的经历,不仅赋予她扎实的技术底蕴,也塑造了她“勇于挑战最难的事”的性格。戴尔原副总裁福雷斯特·诺罗德(Forrest Norrod)对苏姿丰的评价是,一个集技术、商业头脑和人际交往能力于一身的人。

苏姿丰的传奇,不仅仅是AMD从谷底反弹的商业故事,更是关于技术、管理与人性如何交织成就伟业的案例。她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变革时代,真正的领导者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敢于下注未来的未知。

未来的AI市场仍充满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苏姿丰的坚韧、远见与执行力,已经为半导体行业书写了一部值得永久铭记的篇章。(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杜晓蕾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