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为9个月低位;2024年全年CPI年增0.2%。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3%,连续第27个月下降;2024年全年PPI同比降2.2%。CPI的微幅上涨与PPI的持续下降构成了一种微妙的经济图景,为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1月10日,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为9个月低位;2024年全年CPI年增0.2%。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3%,连续第27个月下降;2024年全年PPI同比降2.2%。表面上,这组数据看似波澜不惊,但深入探讨却揭示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机遇与挑战、复杂与矛盾等。
这些统计数据已经为又一个持续面临通胀下降压力的2025年份画上了句号,这些压力仍可能会动摇部分企业的信心,并且令决策者感到未来的难度,抑或忐忑不安,难以像往常那样安常习故了。同时,那些积极的应对者又会在其中找到重大的机遇。所有参与者都必须聚精会神、千方百计地应对困难与挑战,稍有经济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在极端及多数情况下,有时亡羊补牢可能为时已晚。
当前,CPI的微幅上涨与PPI的持续下降构成了一种微妙的经济图景,这为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微涨的CPI背后:消费信心依旧脆弱
CPI同比上涨0.1%,看似传递了消费需求的温和复苏,但实际上,这种微弱的上涨可能更多反映了季节性和结构性因素,而非全面回暖的信号。核心CPI同比上涨0.4%,这一增速虽较前月略有扩大,但难掩居民消费意愿低迷的现实。
从分项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下降0.6%,其中鲜菜、鲜果、猪肉价格的降幅较大,这直接压低了CPI的整体涨幅。这背后反映了国内消费市场对基本商品需求的疲软,而非食品价格的微幅上涨则主要受到假期效应的推动。例如,飞机票价格因元旦假期上涨4.6%,而通信工具价格上涨3.0%则与技术革新和品牌营销有关。
尽管数据呈现出消费逐步恢复的迹象,但本质问题是居民消费信心的不足。无论是由于疫情后遗症还是经济增速放缓,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较为保守,这直接导致储蓄率上升,消费支出意愿下降。在这一背景下,CPI的微涨并不足以表明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回归。
持续下降的PPI:工业企业的盈利困局
PPI同比下降2.3%,虽较上月降幅收窄,但仍显著指向工业企业利润空间的持续收缩。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相关行业,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价格大幅下降。这不仅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更体现了国内需求不足对工业价格体系的抑制。
一些特定行业的价格变动值得关注。例如,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上涨0.7%,但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价格下降0.6%。这一背离表明,在新能源领域内部,不同产业链环节的需求分化正在加剧。此外,消费品制造业整体价格下滑,特别是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显示了终端消费市场未能有效承接产业链的成本变化。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工业企业的信心不足。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难以通过提价实现盈利增长。而房地产和基建项目的季节性停滞,也进一步压制了对钢材和水泥等基础材料的需求。这种供需错配的持续,可能导致工业企业陷入长期的低增长困境。
如何解读经济信号?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一场复杂的“再平衡”中寻找方向。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来看,CPI和PPI的最新数据提供了以下关键信号:
通缩风险的潜在威胁:CPI的微幅上涨掩盖了核心消费需求不足的真相,而PPI的持续下降则强化了通缩压力。这种组合可能拖累经济复苏进程。
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尽管降息或定向放宽流动性可以缓解短期融资成本,但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的低迷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数据折射出传统工业领域的低效和疲态,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
政策应对的空前压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政策制定者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温和通胀为宏观调控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另一方面,政策的设计和执行需避免加剧经济的不平衡。以下是可能的政策方向:
刺激消费与优化供给并重 政府应继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降低居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领域的负担,从而提升消费意愿。同时,可通过补贴与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优化供给结构。
财政政策精准发力 基建投资仍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但其实施需注重效率和长效性。例如,在推动传统基建的同时,应重点支持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项目,从而实现“双赢”。
深化市场化改革 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应进一步放开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准入,同时完善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化。
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中国12月CPI和PPI数据所描绘的经济画卷,是一个转型期经济体的真实写照。未来,如何在稳定短期增长与推动长期转型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仅依赖短期刺激手段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唯有加快结构性改革,才能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也就是说,莫低估对症下药的科学性、真实性、逻辑性及难度。
对于市场而言,这组数据也提供了一个重要信号:在传统增长模式放缓的背景下,新的增长引擎正在孕育,而政策与市场行为的互动,将决定这一引擎的点火速度与运行持久性。
中国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也蕴含无限机遇。对于决策者、企业和消费者而言,如何正确解读这些复杂的信号,并在行动中实现共振,将是未来经济走势的关键所在。(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杜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