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向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出警告,敦促其不要接受任何可能“奖励”俄罗斯或其盟友的乌克兰和平协议。


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并非一位惯于发表激进言论的英国首相。他的政治风格更倾向于冷静、务实和深思熟虑。然而,在刚刚结束的特朗普与斯塔默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斯塔默的一句话引起了全球关注:“和平不能奖励侵略者。”
历史的教训:绥靖政策的代价
要理解斯塔默的警告,需要回顾历史。1938年,《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拱手让给纳粹德国,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的国界不受侵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英法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英国首相张伯伦自豪地宣布“带来了和平”。但次年,希特勒撕毁协议,全面入侵波兰,二战爆发。绥靖政策不仅未能制止侵略,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胃口。
绥靖是一种外交策略,其核心是为避免战争而向外国侵略势力做出让步,其标签是姑息、妥协、纵容。人们最常将这种策略与英国首相张伯伦(1937年至1940年在任)联系起来。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针对纳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如今,绥靖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失败的,因其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时期,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吞并与控制也是类似的案例。西方对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软弱反应,使莫斯科更加确信可以通过军事力量维持其帝国版图。而当1994年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换取西方安全承诺时,谁能想到2014年俄罗斯会直接吞并克里米亚?这再次证明,不受惩罚的侵略往往成为下一次战争的导火索。
斯塔默的底线
斯塔默的表态并非单纯的强硬姿态,而是对和平谈判的一种界定。他所主张的“好协议”应该至少满足三个关键条件:乌克兰的主权完整,任何协议都不应使俄罗斯的领土侵占合法化;国际法的尊严,不能允许侵略行为成为获取外交筹码的手段;长期稳定,确保俄罗斯不会在未来几年内重启战争。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斯塔默还称,一旦恢复和平,英国准备向乌克兰“派遣士兵和飞机”,以阻止俄罗斯再次发动攻击。
这些条件看似理所当然,但在现实政治中,要达成这样的协议却困难重重。一个最可能的风险是,某些西方国家或出于国内经济压力,或因政治周期的更替,可能更倾向于推动乌克兰接受某种“现实妥协”,即用割让部分领土换取停战。但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仅是乌克兰的国家安全问题,更是整个国际秩序的崩溃。
美英立场的分歧与博弈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和斯塔默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明显有所不同。特朗普强调的是“尽快停战”,暗示可能推动乌克兰做出让步,而斯塔默则更关注“停战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特朗普的这一立场并非孤立存在。近年来,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潮抬头,部分政客和选民认为,美国不应再承担全球“警察”的角色,而应专注于国内事务。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安全观也在发生变化,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提出“欧洲战略自主”的概念,德国也开始大规模扩充军备。斯塔默的立场实际上是在捍卫二战后美欧共同构建的自由秩序体系,而特朗普的态度则可能预示着美欧关系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潜在裂痕。
未来西方如何行动?
斯塔默的表态为西方国家提出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问题:如何在不奖励侵略者的情况下达成和平?
首先,西方必须坚定对乌克兰的支持。这不仅意味着继续提供军事援助,还要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确保乌克兰能够恢复和发展。其次,国际社会需要强化对俄罗斯的制裁,不能因为谈判的进行而削弱对其经济的打击。最后,西方国家必须在外交层面团结一致,向俄罗斯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和平协议都不能以牺牲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为代价。
斯塔默的言论不仅关乎乌克兰战争,也关乎整个世界的未来秩序。回顾历史,世界曾因绥靖政策而付出惨痛代价;展望未来,一些国家要求确保这一次,和平不会以牺牲正义为代价。
也许,斯塔默的这一表态,足以解释欧洲可能需要像丘吉尔和戴高乐那样英明和勇敢的领袖。但遗憾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缺少战略高度,譬如,就在前几天,正在访问美国的马克龙在专访中,宣扬“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向中国加税”等论调,称美国“不能同时对中国和欧洲发动贸易战”。显而易见,马克龙在当务之急的“俄乌”问题上主张模糊,而在模糊的贸易问题上“里挑外撅”,这足以表明,虽然法国具有实力,但马克龙没有戴高乐那样的胸襟及视野。当代丘吉尔、戴高乐的角色也就落在了斯塔默的肩上。至少,“和平不能奖励侵略者”这句话,使斯塔默得了不少分。(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杜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