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现实、企业的焦虑与中国的选择。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全球经济碎片化、产业链重塑加剧的背景下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来自国际组织、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以及全球工商界的100多位外方代表齐聚北京,既带来了对中国市场的期待,也表达了对全球经济的不安。在这场讨论中,既有务实的合作倡议,也有直接的批评和建议。
全球企业的四大共性关切
尽管外方代表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但他们的核心关切却表现出很强的共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供应链安全与可预测性
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从效率导向向韧性导向的转变,企业不再只追求成本最低,而是更加关注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关注在华投资是否能保持长期稳定。例如,欧洲企业非常关心中欧贸易政策的走向,而科技公司则更关注中国在数据监管、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的政策稳定性。
2. 本土化与市场准入的不对称性
外资企业普遍认可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创新能力,但也强调在进入市场时仍然面临较多壁垒。例如,奔驰高层强调中国是其全球战略支柱,但同时也希望在电动车、智能驾驶等领域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准入情况则更加复杂,受制于监管、贸易壁垒甚至政治因素,许多企业被迫调整投资计划。
3. 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不确定性
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跨国公司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研发投资;但另一方面,美国和欧洲对关键技术出口管制的加强,使得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技术合作变得更加敏感。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推动本地化创新,是外资企业关心的问题。
4. 监管与政策透明度
企业需要确定性,特别是在法规、数据安全、环保要求等领域的明确政策。论坛期间,一些企业家私下表示,他们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减少“一刀切”式的监管调整,避免因政策变化导致投资风险增加。对于外资企业而言,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比短期的优惠政策更加重要。
在对话中提炼出的真知灼见
面对全球企业的关切,与会经济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给出了多层次的分析和建议,其中有几个观点尤其值得关注:
1. “再全球化”将是企业未来生存的关键
尽管近年来“去全球化”成为热词,但多个跨国公司高管强调,全球供应链并不会走向彻底的割裂,而是进入“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阶段。不同于传统全球化的单向度扩张,“再全球化”意味着企业必须适应更加多元的市场规则、供应链布局和本土化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梅赛德斯-奔驰在华大规模投资、苹果持续扩大供应链布局,都显示了中国的不可替代性。但企业也在调整策略,例如在中国设立更多本地化研发中心,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2. 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与市场准入的相互作用
过去40年,中国以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模式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但未来的发展动力将更多来自高质量消费和技术创新。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的代表在论坛上表示,政府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这意味着,未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机会不仅仅是作为供应商,而是要真正融入中国的创新生态。例如,外资企业如果不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度参与,就可能会逐渐被边缘化。
3. 数据、知识产权和市场公平:企业要什么?政府能给什么?
外资企业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环境的需求尤为迫切。论坛上,一些企业高管直接提出,希望中国在数据安全监管上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减少不确定性。例如,外资科技公司希望能在中国本地运营AI产品,而无需面临繁琐的数据存储和跨境传输限制。
对此,中国政府官员的回应是,中国将继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在规则、标准、监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可能会在数据治理、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更具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以吸引更多高端外资进入。
4.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将影响企业在华投资决策
论坛期间,一些跨国企业特别强调,他们的投资决策越来越受到ESG因素的影响。例如,欧洲企业希望在华业务符合欧盟的碳中和标准,而美国投资者则关注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透明度。这些标准不仅影响着外资企业在华的运营方式,也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市场开放过程中必须应对的关键议题。
中国的应对策略:如何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市场?
面对全球企业的焦虑与期待,中国未来的开放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优化政策透明度——减少临时性政策调整,提高法规的一致性,使企业能够进行长期规划。
加快本土化合作——通过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参与本地产业链,推动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
推动规则对接——在数据安全、知识产权、ESG等领域,与国际标准进行对接,提高市场的吸引力。
中国并不缺市场,缺的是更稳定、更透明、更高效的市场机制。中国政府如果能在这一方面做出持续努力,未来仍将是全球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向世界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的关键支点。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如何调整自身策略,以吸引更多优质外资,推动自身经济模式转型,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长期命题。
跨国企业不愿意错过中国市场的机遇,但它们也希望降低风险。在这场全球经济重塑的大潮中,中国如何平衡市场开放、技术安全和政策稳定,将决定其未来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