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企:还利于民是本分
系列文章之一:“国企”在美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国企改革并没有给出详细方案,据参与改革方案讨论的人士表示,部分改革可能会面临强有力的利益集团的坚决抵制,比如说国有垄断企业。舆论认为,这些尾大不掉的国企已经是给中国改革“添乱”的重要力量。
那么美国的情况如何?要知道,美国虽然没有什么国家绝对控股的国企,但由联邦或州政府发起、资助或参股的笼统意义上的国企,其数量还不少。
实际上,从这类企业诞生那一日,甚至在其诞生前,它们就没有停止给主政者“添乱”,只是这个乱,并非是我们说的成为阻止改革进程的既得利益集团,而是要逼着当政者改变“祖宗成法”,或者要苦口婆心说服公众和政治家接受。
这不,还在1933年,它们就开始添乱了。
这年早秋的一天,大萧条的危机还在美国各地蔓延。这天一早,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总统幕僚之一特格韦尔教授(Rexford Guy Tugwell,1891——1979)被罗斯福总统请到了办公室中。
罗斯福谈起,他打算推动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he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TVA),通过发展灌溉、垦田、兴修水利和发电等公立设施,振兴本来就经济落后、种族问题严重、又遭受了大萧条打击的田纳西、阿拉巴马和南卡罗来纳州等东南部各州的经济。
今天的中国读者看到这个细节可能觉得有点纳闷。政府扶持经济天经地义。最多就是钱不够,或者需要对付国会,请智囊商议一下罢了,干嘛那么紧张?
实际上远不止如此。让罗斯福总统神情凝重的原因,是因为这可是美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开国先父们确立了民主、自治和私有制的原则,在那之前,政府最多是经手一下公交市政事业。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则完全不同。准确地讲,TVA应该翻译成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公司,因为在英语中该单位用的authority,并不代表着政府司局的那个“局”,更像是公营企业的那个“局”,如某某矿务局。这个单位可能会成为横跨多个州、掌握巨大的资源和权力的国有企业。对于这类兼有政府职能的企业,今天的中国读者一点也不陌生,但当时在美国还是个新事物。
经过反复研究,TVA项目还是得以推进。当年,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了TVA法案,成立了这家“专责解决田纳西河谷一切问题的机构”。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英明的。TVA兼顾了主要体现为促进就业和平抑电价的公益需求与企业盈利、以及企业基于自然垄断利润的发展和还利于民这两组矛盾,在根本上改善该地区民生的同时,也成为美国南部电力市场上的巨无霸之一。
而围绕着TVA的争议却从来没有中断。争议的核心是政府权力究竟可以涉入市场多深?政府该如何确保这种国企巨无霸不会腐败、不会失控、不会丧失其服务属性?
而在实践上,罗斯福政府的杀手锏就是通过联邦法律或者通过与各州谈判,尽量赋权给TVA所在的当地社区,让它们能成为TVA发展的参与者和获取利益的分享者。事实证明,这种基层民主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分利于民并没有导致当地居民向TVA(其早期管理层基本来自北方)狮子大开口,而公民参与形成的监督机制则让TVA各级机构鲜有爆发过腐败丑闻。
在1970年代为了解决贷不到款的夹心工薪层能贷得上款买房、稳定住房金融市场,由政府牵头成立“房地美”和“房利美”也一样,自成立伊始围绕着它们的争议也一直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两房深涉其中,解散这两家巨无霸政府资助企业的呼声就更为强大。一时之间,部分舆论简直可以概括为,金融危机就是这两家国企添的乱。
奥巴马政府顶住了压力,果断为两房注入了1880亿美元的资助,帮它们挺过了难关,从政府持股百分比来讲,这下子两房才真正从国会特许性质的国企,变成了真正由联邦政府(或者说美国财政部)控股的国企。
然而,仅仅四年后,这两家“添乱”的国企,以及其他由于在危机中接受政府资助而变成“国企”的公司,如通用汽车,就开始“产奶”了。到2013年7月,两房累计以股息的形式向美国财政部上交了1320亿美元。要知道,这是以股息形式交的钱,也就是说,联邦政府的控股权益没有受到影响。
是什么原因,让“添乱”的美国国企们不会想方设法,就像中国央企抵制“红利税”一样拖延还款呢?除了政府救助的时候精致的合约设计外,毫无疑问,让TVA等国企老大哥不会另立山头的民主与舆论监督,以及美国社会根深蒂固地对政府公权力的防范,也同样让更加庞大的两房们束手就范。
作者为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原总编辑,美国康乃尔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