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像是驾驶时速超过200公里的赛车,非常高难度的工作,大多数家长居然没经过任何培训就上车了。家长们都知道溺爱孩子不好,可究竟为什么不好,怎么区分溺爱和爱,怎么在行动上划清界线?家长们说不清,也很难做到。
政府对待企业,也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需要爱,更需要划清爱和溺爱之间的界限。
还好,有众多的专家帮助政府出主意,大多数的政府是培训上岗的。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经济学家们对政府的行动边界提供了指导意见,这些意见可以帮助政府在溺爱和爱之间划出大致的界线。当面临经济下行的时候,政府是否伸出救助之手只有一个核心参考指标:失业率。只有预期失业率超过潜在失业率的时候,政府才应该采取行动。如果仅仅是经济增长率下滑、企业和金融机构盈利恶化甚至破产、结构性失业增加,并不需要政府采取行动,除非这些现象预示着失业率将迅速攀升并超过潜在失业率。
为什么只看重失业率? 失业率超过潜在失业率,是资源的浪费,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政府在这个时候采取恰当的刺激措施是在弥补市场缺陷。从效率和公平角度看,政府这么做都能成立。经济增长下滑、企业和金融机构盈利恶化甚至破产,或者是结构性失业增加都不能构成政府出手的充分理由,因为这些现象的发生恰恰是市场发挥功能的重要体现。经济学家熊彼特发明了一个词叫“创造性的破坏”,中国人常说“不破不立”。正是因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破产,以及工人的失业和再就业,才会发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改善。如果就业市场无大碍,意味着资源基本得到了充分利用,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帮助某些企业或者行业,同时也是在歧视其它没有被帮助的更有潜力的企业,既不公平,也破坏了效率。
中国似乎不太看重就业。迄今为止,中国没有高质量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宏观经济学家很少会用到就业率数据,专门从事劳动力市场研究的专家也说官方发布的就业数据不好用。对政府而言,数据缺失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意愿不强。以往中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中,就业问题没有被放在核心位置上,没有成为政府行动的风向标。
中国更偏爱参考多指标体系,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工业企业利润、进出口、金融机构健康状况等等,也可能包括对个别地区就业数据的抽样调查情况。参考多个指标并不意味着不把就业放在核心位置上。其它国家的宏观经济当局也不会只看着就业,而是同时紧密关注诸多宏观经济指标,特别是那些先行于就业率的指标。如果有些指标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的做法更加可取,最终的目的还是合理的就业水平。但是中国根本就没有花力气去做高质量的就业数据,而是把大量的资源用在其它统计指标上,这足以说明参考多指标的立足点并不是就业。
经济下行阶段,中国的多指标体系往往是立足于企业效益。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这么多的领导人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一旦经济数据不尽人意,大面积的地方调研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就开始了,重点是为企业排忧解难。紧接着,各种政策出台,有些是为了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有些是为企业产品提供销路。这么做的道理很直观,企业效益好了,经济增长、税收、金融机构、居民收入、就业都好了。
现实没那么简单。政府帮助企业,很容易沦为家长溺爱孩子的结局,政府和企业双输。所有的企业都在市场上竞争资本和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市场上不存在大量的非自愿的劳动力闲置,政府出面的实质效果是企业/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转移和利润转移,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财富转移。更糟糕的是,这些转移的代价往往违背了效率和公平原则,最终不仅没有在整体范围上帮助企业,还会拖垮政府。
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对这句话有两个解释,正解是把“劳”理解为“犒劳”,句子里遗漏的主语是君王,整句话的意思是君王应该回馈臣民。曲解是把“劳”理解为“辛劳”,整句话的意思是爱他就不要怕他辛劳。对政府来说,这句话的正解和曲解都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