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Clissold写过一本书,叫做Mr. China。这本曾经是《纽约时报》畅销读物的作品,以一个来华做生意的外国人视角描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文化、历史、社会等多重元素,对许多希冀探索中国市场的企业及个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时候他们会互相戏谑自己是中国先生Mr.China。
在过去的职业生涯里,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Mr.China。
保罗是个英国人,曾经在一家国际知名的大型B2B资源公司工作,几乎去遍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住着人的大洲。当他被总公司派驻中国之后,接触了不少中国供应商以及渴望来到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及外国人。那个时候,正是阿里巴巴最炙手可热的年份,中国的电商行业也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整个市场行情显得如此欣欣向荣。于是保罗心动了,觉得他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国际化视角一定能在中国市场干出一番大事来。
一件发生在中国的民生大事让他终于下定决心——毒奶粉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导致消费者纷纷各显神通从海外购买婴儿奶粉从而引发香港奶粉市场不平衡。他认为这是上帝向他发出的信号,必将指引着他走向流淌着蜂蜜与奶的幸福之地。
大多数在中国电商行业搏杀的创业者都或多或少具有IT行业背景,不过保罗有些另类,因为他的十几年工作经验都积累自传统的进出口采购,而他的角色更接近供应商采购谈判。但他觉得有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会是问题,除了他不能解决的语言问题,尽管那个时候他在中国时间已经不短了。
他创建了一家B2B的购物网站,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做进口产品中间商。但他并不信任BBC报道下的那个中国,于是他将总部设在了香港,哪怕因为服务器的问题导致在内地浏览速度变得相对较慢也不愿意考虑深圳的服务器。网站设计他外包给了西班牙的一个团队,那个团队里,大概只有一个人会说比较流利的英文,至于中文?抱歉,只知道可以用一串程序代码表达出来。为了这件事,我没少和他发生争执,尤其在几个通宵和团队解释中文搜索条的联想功能之后。一个连中文计算机语言都看不懂的技术白痴用英文向一群只懂西班牙语的技术宅解释一个网站用户体验的重要功能?这怎么听怎么不靠谱。
但这种不靠谱比起他的公司治理理念来说简直 犹如浮云。作为一个在国际大公司待习惯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似乎单身匹马出来创业的时候也仍然带着超级公司的行为观念。比如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公司结构设置、公司制度撰写、部门预算编排之上,尽管一开始他只是在家SOHO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而员工也只有他和他太太两人。他做每一件事,都有非常详尽的计划、预算,甚至要开几轮会议进行讨论,最后形成方案之后才开始着手,如果发现错误,那么就推倒重新提案,再将上述程序重新走过一遍。这种近乎机械的做事方式,我还很少在小规模创业公司上看到。
在他的意识里,网站也是一种可以推销的产品。他没有时间做用户测试,于是想利用某个公开展会来做网站推广,带着一个甚至连语言本地化都还没有完成的半成品就上阵了。他的野心是,如果一个教英语的中国人都行,为什么我一金发碧眼不能大获成功呢?在他的意识里仍然长久着停留着作为洋人的优越感,虽然我不能否认这一点某些时候还是管用的,但他为了体现优越性,展位上连个会说中文的人都没有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他其实听得懂,只是为了防着随身带着的翻译乱说话而伪装自己不会罢了。每当展位上有人停留,他都催促着翻译过去,但万一人翻译说的时间长了,他又着急紧张觉得在泄密。
他就带着这样纠结的情绪熬过了这个在长江三角洲举办的大型展会。在这三天里,他抓狂的,不仅仅只是语言一项。也不知道是服务器在香港的缘故,还是网站没有经过中国相关部门备案的缘故,网站的登陆可以用龟速来形容,而且遇到不同的网络运营商有时候还会出现被屏蔽的悲剧。每次出现这种情况,他都会开始神经质,然后在Skype上一遍又一遍的轰炸我:去帮我看一下网站上有没有敏感字?中国政府是不是在查我?浙江这么多和政府关系好的企业,他们一定和政府有关系,通过这种不要脸的方法打击我这个竞争对手。如此云云,我终于不堪其扰,建议他不如将服务器搬到深圳,他一口回绝,还给了我一个“你懂”的表情。于是我彻底怒了,留给他一句“想在中国挣钱,就要按照中国的游戏规则”,然后再也不理会他疯狂而至的碎碎念。
他的看法是,网站点击率和注册量是衡量网站成功与否的标志,也决定了网站是否以后能够成功获得融资。所以在展会上他竭尽全力想要让每个在展位上停留的潜在客户都当场注册一个账号,至于要不要用无所谓,先有了再说,我劝他这样做很危险,一旦用户上来发现网站上空荡荡,直接影响后续流量。但他觉得我不理解商业。有一天他在展会上的一个中国客户给我打来电话,言语里充满了愤怒:“什么破网站?速度那么慢,不能注册,也没有我要的东西,是不是骗子啊?”我有一种沉冤得雪的老怀安慰。
人人都想做中国先生,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是Mr. Chin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