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500强职场生存之道
从1亿元造车到营收上千亿,这个企业“老司机”需要怎样的人力引擎?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GEELY)
2016《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10位
受访人:孙金方 | 吉利控股集团人力资源部长
从一匹稚嫩马驹,成长为如今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之首,吉利人于其中挥洒的血汗实在一言难以道尽。十足的马力背后,是一套优质的内置人力“引擎”。
新人乍到,求职之初
2015年,吉利通过校园招聘吸纳了超过1200名员工,今年可能会达到1600名,明年甚至会更多。那么在吉利面试官的眼中,新人乍到,有哪些雷区呢?
“我们讲究实事求是,简历没有必要写的面面俱到、目标性特别强,在面试之中又夸夸其谈,讲的非常完美,”孙金方说,“如果到最后真正落实到一个点的时候,被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种落差会给我们造成非常不好的印象。在初印象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和一种热情的精神状态。”
沟通!沟通!沟通!
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孙金方表示:“我们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大家的表达都不是特别委婉,我们更希望把所有问题抛出来,对事不对人,保持很透明、直接的沟通氛围。想法再好,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
2010年,吉利有如“蛇吞象”般完成了对福特旗下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至此,吉利汽车有了一个好兄弟,也有了一个好老师。
这段“联姻”达成后,吉利控股旗下形成了吉利汽车集团,以及沃尔沃汽车集团。距离产生美,分庭抗礼是彼此最佳的相处模式。“并购带来给更多的是文化冲突,我们始终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彼此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是我们在技术交流上是很频繁的(比如SUV)。在整个调整过程中HR怎样和员工解释沟通尤其重要,大家都是很有集体感的,在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后,不要管过多的就好了。”
企业源动力 —— “奋斗者”
最近,吉利一直在提“奋斗者”文化,即“愿意将一份事业视为自己的使命,带领企业走向世界的一群人”。提起“奋斗者”,让我不由想起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故事 ——
李书福的第一个职业是摄影师。
19岁那年,他买了台小相机,骑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地为路人拍照。赚够了钱开了自己的小照相馆,又意外收获了可从废弃物中提取出白银的技能,于是他又成了“淘金师”。一天,李书福去了一家小鞋厂定制一双皮鞋,却发现鞋厂的4位工人都在为冰箱制作元器件。他又从中看到了商机,用筹得的一万元钱开始了冰箱零部件的制作,并继而创办了北极花电冰箱厂。
不过后来,受当时的国家政策的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电冰箱的生产,关掉工厂,南下求学。
早年间的李书福
直到1993年,李书福重整旗鼓,进入摩托车业,率先研制出了踏板式摩托车,并实现了他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并购(临海鹿城摩托车厂)。4年后,凭着其敏锐的嗅觉与近乎偏执的性格,一匹民营品牌黑马就此诞生......
人才各有所志、各有所长,必得经过各种历练与尝试才能明白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一名表现良好的毕业生进入吉利,大致需要等待8年(甚至10年以上)才能晋升为总监。但同时我们有三个通道,专业通道、行政通道和基本通道。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走专业性或者管理性道路。再加上集团提供的轮岗机会,他可以横向发展后再往上走。”孙金方说。
回顾往昔,李“司机”或许驶过不少弯路,但是胆量极大,将油门一脚踩到底的魄力始终没有衰减。直到六年前,当被沃尔沃工会问及“为什么吉利是合适的竞购企业”时,李书福答了三个词:“I love you!” 这句回答,动容全场。
或许,那些助力这家企业“逆势而上”并仍然为之所寻的,在未来可携手打拼继而将品牌推向世界的人,正是如同李书福本人这般,充满信念与热忱的 “奋斗者”。
▼
下一次,我们将到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