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常使用的耐用艺术品的紫砂壶,其中有大道,正是这个道可以用来清心,在品道中清心,品道而被道所化,这也是一种格物致知。壶小乾坤大,溺器里尚且有道,何况容器?郑板桥就有诗赞叹紫砂壶: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这波涛之道从何而来?紫砂不同凡响,制壶者也不同凡响,两者都有天地间的灵气,在制壶的过程中互相生发,渐至臻境。高手们对紫砂的了解往往超过了对自己本人的了解。徐友泉道高一丈,于是行家评论他说,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这个道物化成了小小的一壶,寄情于物,物则有道。
文人之情深如海,紫砂壶以文人壶为历史根脉。制壶鼻祖供春原本就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书童,是个小知识分子。他的传世之作树瘿壶,就是看到金沙寺里的千年银杏结着树瘿,就模仿树瘿做了一个壶,该壶就成了一切壶的祖宗。也有人考证说,制壶鼻祖不是供春而是苏东坡,提梁式紫砂壶就是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设计制作的。总之,两说都和文人密不可分。明朝的时大彬一开始也是访制供春壶,但后来他来到江南太仓,结识了陈继儒等一干文人,共同探讨生活之道,因而改制小壶,追求淡雅、超俗等文人情怀和审美。
这是一个价值链,制壶者借来天意,藏壶者领悟天意。制壶的和藏壶的亲如一家。夜深人静,万籁寂静,与壶对影而坐,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这是一个茶壶中的国度,懂壶的人生,都泡在壶里,物我两忘,相融于道。
紫砂壶源自江南,但保定的建筑商张喜顺,偏要在它在河北生根,在保定建了一个江北紫砂艺术馆,并设计制作了一套紫砂壶,选取的图饰就是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定州开元塔、狼牙山、冉庄地道战等河北的景点。
和紫砂壶相遇是缘分,相守是福分。人找壶,壶也在找人,别人的宝,未必是自己的宝。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气质和性能的壶。稳重的壶颜色偏重,自然是持重的人比如司马光来用,秀气的壶颜色偏艳,该由李清照用。紫砂壶考验人的审美、直觉和眼力,也考验运气,有的人收的第一把壶就是大师的作品,有的人收藏一辈子也没捡过一次小漏。某藏家拿自己的藏品和别人比:比我好的却没我的多,比我多的却没有我的好,他比的不是别的,是因缘。
清代制壶大家邵大亨深知匹配和缘分之重要。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可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则千金难求。有位巡抚好不容易觅得一壶,却被侍女意外摔碎了,巡抚震怒之下把侍女吊起来要打死她。碰巧邵大亨得知,为了解救侍女,他让巡抚从自己的16把精品壶中任选一件。然后,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
为了一个壶,竟有人要丧命,邵大亨发誓再不做壶了。这一刻,他不再是一个工匠,而是一个道人。时大彬为制作精品而砸壶,邵大亨为尊重生命而砸壶,境界都在常人以上。技而进乎道者,还有大亨邵子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