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近观欧洲

中国如何与德国“共舞”

赵永升 2013年04月11日

赵永升,财富中文网专栏作者,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本专栏聚焦欧洲经济、文化及中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面对德国多年持续并进一步加强的“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中国人应该更多地思考中国是否也获得了基本等同的利益,而不要被美妙绝伦的舞曲所迷。

    从去年8月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她一边作为政治人物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一边作为“推销员”忙着打德国的技术牌和欧盟的信用牌,到今年中国央视“315”播出针对大众汽车的维权节目后,中国质量监督机构要求大众汽车召回装有DSG(直接换档变速箱)系统的车辆……分别作为亚洲和欧洲的实力派大国,中国和德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迄今已是密不可分了。面对德国这个欧洲经济巨人,中国又该如何与其“共舞”?

    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德国的“以技术换市场”策略,中国要有新招。尽管德国经济近期有所起色,但其内需依然疲软。作为一个基于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德国只能将目光转向世界最大市场中国。

    作为“超级推销员”的默克尔,去年访华颇有成效:已签总价值超过32亿美元的5个商业协议,包括大众汽车变速器天津项目在内,还签署了价值35亿美元的空客A320飞机订购合同,外加生物技术、医药经济、电动汽车、环保等领域的数个合作协议。然而,中国是否也得到了基本相匹配的利益?迄今已有半年有余,拙眼而视,答案显然还是雾里看花。

    以汽车来说,德国在中国合资生产的奥迪车、大众车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试问我们能在德国境内见到多少产自中国的奥迪车?长期以来中国在与德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交易中,虽获得部分德国技术和就业机会、经济利益,却也让德国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张。如果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亟需德国技术的话,现阶段我国则已到了一个诸多技术领域都可以自主研发的地步了。技术可以是一次性的,而市场通常具有滞后性与持久性,换言之,技术由于其需要不断更新,需要我们不断地掏钱去购买,除非是自主研发项目;而市场则是通常基于“先入为主”原则,市场细分一旦被德国产品占据,即可一劳永逸。当今现实已对此加以证明。接下来,中国需要更加珍惜本国的市场资源,与德国合作中应寻求最佳双赢的合作模式。

    同时,中国应该要求德国推动欧盟对华进一步打开贸易大门。迄今,欧盟对华的贸易壁垒多如牛毛,不用提隔三岔五的对华反倾销提案,外加近乎吹毛求疵的部分EU标准将多少中国合格产品拒之门外,更不用说涉及众多国家的航空碳税风波,还有德国挑头、欧盟发起的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立案。随着欧债危机的久而未决,欧盟必将进一步关紧大门,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得到加强。笔者预计2013年还将是欧盟进一步对中国诸多产品反倾销的一年。

    作为欧盟主心骨的德国,应该引导欧盟加大对华开放的力度,在贸易上要进一步放宽限制。纺织品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出口产品,但现在欧盟给中国的进口配额与欧盟市场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以至于法国销售商只能转而求助北非,以补空档。

    另外,作为中国支持欧债的条件之一,中国可以促使德国支持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的提高。德国还希望中国能够购买希腊和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的国债。中国之前答应的430亿美元的注资,还没得到相应的回报,欧盟又要中国进一步注资了。德国人应该明白的是一个强有力的人民币和一个强有力的马克(欧元诞生前德国的货币)一样,是维持亚欧稳定的关键之一。在特别提款权(SDR)的一揽子货币中,尽管2011-15年欧元份额已提高到37.4%,但美元、英镑和日元加在一起达到62.6%,因此力量严重失衡。也正是这种失衡,使得美元能够称霸至今。只有给予人民币一定的份额,笔者建议至少12.6%,世界货币才能多一个稳定的根基,欧元加上人民币就可抗衡英美日三国货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恶果,至今大多数国家仍未走出危机的阴影。而德国在欧盟各国中是最早恢复增长的“旗舰”,中国更是亚洲经济复苏的“脊梁”所在。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德两国算得上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对受益者。

    中国和德国作为亚洲和欧洲各自的核心,中德互动其实是亚欧互动;而亚欧互动的初步实现,在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然是一副不错的“汤药”。只是面对德国多年持续并进一步加强的“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中国人应该更多地思考中国是否也获得了基本等同的利益,而不要被美妙绝伦的舞曲所迷。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