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机构轮换制度深度解读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社论版对页的文章中谈到了中国大型银行的审计问题,文章对中国主要银行目前审计情况的一系列描述要么有误导性,要么存在谬误。
文章称,中国的银行即将挑选新的审计机构,原因是中国的相关规定“似乎旨在促进中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这些事务所经验较少,而且较容易受到影响,这样做并不公平”。文章提到的是针对中国国企的强制性审计机构轮换规定。作者似乎忘了,这样的轮换早已存在。
中国四大银行早已开始审计机构轮换。去年10月份我的文章曾谈到过这项工作。规定所要求的审计机构轮换期为五年。四大行中有三家更换了2013年的审计机构。由于在费用问题上出现纠纷,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于2010年和毕马威(KPMG)解约,转而选择普华永道(PwC)。建行将在2015年再次更换审计机构,其他三家银行的更换时间则为2018年。虽然上述文章的作者担心“不那么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四大行的审计机构,但这些工作均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虽然作者引述的“规定”称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都不能同时为两家银行提供审计服务,但普华永道现在就有两家银行客户。
我知道中国监管部门曾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竞标,但最终没有一家国内事务所中标。一家大型中资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位合伙人告诉我,他们公司不会向大型银行投标,表明他们有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客户,这样他们就能积累银行审计经验。接下来,五年或十年后银行会再次轮换审计机构,那时他们就可能做好了准备。中国四大行在世界范围内都名列前茅,目前中国国内没有哪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有能力对它们进行审计。即便在五年之后,如果想承担这样的工作,它们也需要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挖一些专家。
这些文章还有很多重大谬误。首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经营活动的方式并不是和中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资公司。它们通过合伙人拥有的有限合伙企业开展审计业务。在这些合伙人中,拥有中国会计师资质的必须至少达到60%(今后五年这个数字将提升到80%)。除了普华永道以外,其他三大事务所的合资公司都在去年停止了运营。普华永道最近也关闭了自己的合资公司,把它的业务转移到了一家有限合伙企业。
文章的作者还对中国调整相关规定,从而允许大陆会计师事务所用大陆会计准则对香港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提出了批评。虽然香港方面普遍抵制这一调整,但它对审计质量几乎没有影响,受到抵制的主要原因是它打破了香港会计师在香港上市公司审计领域所形成的同业联盟。香港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早已在大陆进行,调整规定所带来的变化只不过是会计师事务所使用的信头从香港办公室变为大陆办公室,而且后者一直在从事这项业务。证券分析师们已经看到信息披露情况得到了改善,这让他们既惊讶又高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一致,它在会计方法选择上更加严格,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更为详细。我预计,随着时间推移,大陆会计师事务所将获准审计红筹股公司,而且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不应该因此而大惊小怪。
文章的作者对中国政府选择新审计机构的程序持批评态度。按照要求,四大行要委任一个“外部专家小组”来做出相关决定,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些专家。在我看来,此举旨在改善公司治理。难道这个旨在任命审计机构的审计委员会真的是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吗?这个过程是否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但它们都是国企,你还想怎样?
虽然这些文章存在瑕疵,但我和作者一样对中国主要银行的审计工作感到担心。审计机构轮换是全球性热门话题。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但对这种做法仍有很大争议,美国众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因此建议不准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将这个做法引进美国。支持者认为,轮换制将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反对者则指出,成本上升以及无法针对特定客户积累审计知识和经验将造成审计质量下降。双方说的都有道理。
最近一次轮换审计机构时,中国四大行的审计费用大幅度下降,这是我最担心的一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竭力想争取市场份额,从而采用了低价揽客的方法,这种做法很危险。第一年的审计工作量总是远高于后来几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却在第一年审计费上大打折扣。那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不是审计质量就是合伙人的收入,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我的看法是两方面都会有损失。(财富中文网)
译者:Charli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