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瑞典优密欧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蒂芬•斯瓦尔福斯日前致电诺贝尔委员会,推荐因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计划”而名声大噪的爱德华•斯诺登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泄密事件”持续发酵之际,这“一石”着实激起了“千层浪”。
有人说,斯诺登够资格吗?其实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斯诺登本人,而取决于美欧关系的暗中角力,谁能更胜一筹。由于“泄密事件”未能妥善善后,美欧同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现出遭到弱化与淡化的迹象。欧洲议长舒尔茨就明确表示,美国和欧盟是盟友不假,“但信任必须是我们合作的基础”。欧洲诸国尽管一战以来就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可靠的盟友,但欧洲人其实一直并不甘心在国际舞台上居于配角的地位,这也是欧盟建立的一个根源。欧洲大陆除了德法西意之外,大部分都是小国,因而只能走联合之路,以抗衡当时的美苏“两极”。而面对冷战后美国“单极”霸权的形成和后来俄罗斯的相对衰落,欧盟自然有担当世界新极点的念想。斯诺登泄密事件的出现让美国狼狈万分,却正好给了欧洲一个契机。
这样,就不难理解斯瓦尔福斯教授在其推荐信中,为何将斯诺登愣拔到如此高度了:“斯诺登在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计划’时,不惜牺牲个人、做出了英雄般的壮举,他的个人行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安全”,并认为斯诺登是1945年纽伦堡审判以来,最伟大的个人。
众所周知,诺贝尔和平奖尽管是由瑞典诺委会评出,但真正的幕后决策者却不在斯德哥尔摩,而在华盛顿。诚然,历史上不乏有的获奖者确实是对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分别于1917、1944和1963年三次获奖,德国的政治记者和政论家、反法西斯主义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于1935年获奖,美国的马丁•路德•金于1964年获奖,以及印度的德蕾莎修女于1979年获奖等。
然而,后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由原有的“两极”向美国“单极”霸权的形成,诺贝尔和平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其越来越为美国所操纵。2009年其以“致力于加强国际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为由,让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获奖,就曾引起广泛的争议。
毋庸置疑,诺贝尔和平奖本身在逐渐“贬值”的同时,实际上已经走上了逐渐“异化”之路。难怪此次斯瓦尔福斯教授在推荐信中直言不讳:“2009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时全世界为此哗然,诺贝尔和平奖也受到广泛质疑,授予斯诺登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可以挽救诺贝尔和平奖的声誉。”
当然,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和平奖,除了大国或大的经济体之间外交政策的拉锯之外,还有各国的国家综合实力的相互博弈。所以,诺贝尔和平奖最终花落谁家,恐怕还是要由国家的实力说话。
因此,在笔者看来,此次斯诺登被提名诺奖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据《每日邮报》报道,诺贝尔委员会将在明年认真考虑斯瓦尔福斯教授的推荐,所以,斯诺登很有可能出现在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候选名单中;而俄罗斯杜马国际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普什科夫,更是不无揶揄地在“推特”上写道:“再过100万年,美国也不可能允许斯诺登获诺贝尔和平奖。不过他被提名至关重要,在许多西方人心中,他就是民主斗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