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词到形容词:洋专家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由于中共召开的全会是非公开会议,除了领导层想要传递出的声音外,我们对其他信息无从知晓,因此我们只能从已知信息中捕风捉影,对保守的中南海哲学加以研究。虽然习近平因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真情实感而备受赞誉,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发布的公报着实平淡无奇。如果大家希望自己的学生或者家人永远别对中国政治产生兴趣,那就一定要把这份文件介绍给他们看看。
我喝了几口浓咖啡,拔开荧光笔,打开字典。我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份重大改革的宣言书,但它给我们留出了想象空间,而且这个空间或许太大了。
以往中共全会发布的预示重大政策变动的公报曾将很多新名词引入意识形态语汇。比如“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在这次发布的公报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或许是“决定性”,它出现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表述中。与中共十一届、十三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这个表述算不上是政策方向的重大变化。中共将注意力由名词转向形容词,是在澄清、强化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设定一个全新的发展路线。
我之所以说这个词“或许是关键词”,是因为新华社在公报文本最后进行的总结中根本没有关注到这一点。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超越了之前有关市场的论调,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至于它是否是公报中最大的亮点,没人可以妄下定论。
公报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重要内容。
积极的一面:
1. 公报内容显示,我们将在广泛的领域内经历大量试验并实施新的国家政策,这些领域包括政府日常管理、深入推进价格自由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和预算、干部考核、产权和土地所有权、税收、环境保护、司法体系、户籍、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市场准入以及保障竞争性市场。
2. 政府显然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策普及与统一,包括消除区域壁垒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府行政标准化。
3. 创新一词在科技等领域被屡次提及,但是形容词“自主”并没有出现。此举延续了李克强从不提及“自主创新”的套路,昭示着更加自由开放的科技政策,这一点与温家宝和胡锦涛执政时期截然不同。
4. 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尚不明朗,但它可能会采取类似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的运行制度,协助各政府部门协调外交及安全政策。它将有助于缓和存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交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不和谐信号与争吵。
5. 公报没有提及边境争端、南海问题、与日本的岛屿纠纷或网络安全问题。强调外部环境的威胁可以成为增加国防开支或采取更加积极的国际姿态的理由。但我们并没有看到类似的措辞。
消极、含糊的一面:
公布有关特定改革的更多细节。相反,公报中包含很多暗示,而暗示往往至关重要。但提供更多细节原本可以减少反对者的回旋余地。
2.公报还对公有、国有经济的持续重要性表达了高度重视。国有企业不仅在支柱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应能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可能在政治上是安全的,但它表明了这些行业的改革所受到的真正约束,以及让国有企业免受有关竞争政策、市场准入和金融市场的标准规则的束缚。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意味着国有企业将被迫提高效率、大幅提高红利上缴比例、推进内部治理规范化并与私人企业和外国公司进行更公平的竞争。目前,这一切都还只是猜测,但语焉不详是没办法让人放心的。
3.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有可能是一个迂回的解决办法,目的是绕过标准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僵局以及中共、政府和国有企业内部反对变革的特殊利益集团。这种做法将有助于加快改革提议的采纳,让改革实施更加顺利。但这个机构的设立也可能意味着改革存在重大阻力,取得进展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4.除了强调需要进行司法改革和进一步推进民主、捍卫人权和宪法的其他标准要素之外,公报中没有什么新的信号能让人们相信,中共愿意接受对其权威(中共的运作方式或中共及政府的问责方式)的系统性约束。有些人认为,良好的市场运行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真正的稳定需要更大的政治空间。但这份公报显然并没有给这些人带来很多希望。
5.公报没有提到计划生育政策,尽管有信号显示它将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公报公布前一天中国官方媒体相关报道中对这一点都有所触及。独生子女政策是否会调整成为允许生二胎的政策?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观察。(财富中文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