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近观欧洲

美法论战下真实的法国经济

赵永升 2014年01月28日

赵永升,财富中文网专栏作者,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本专栏聚焦欧洲经济、文化及中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法国税率高、人才外流、物价惊人、退休类别多达36种……以上种种对法国经济的批判纯属误读。

    今年初,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连续刊登记者亚尼内•迪乔瓦(Janine di Giovanni)的文章《法国的衰落》(The Fall of France),以及Leah McGrath Goodman的文章《法国从高卢雄鸡到掩头鸵鸟》(Fall of France II: How a Cockerel Nation Became an Ostrich),把法国描述成“欧洲病夫”、“故步自封且拒绝繁荣”的国家。美国媒体唱衰法国的言论,引发了法国各界的不满。

    法国的主流媒体《世界报》(Le Monde)6日回击《新闻周刊》,转用法国网民的提议,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取名《1001个错误》和《新闻周刊的衰落》;《论坛报》(La Tribune)7日则以《就新闻周刊的“法国衰落”,全法国媒体反击》为题,责怪作者“视野过于狭窄”;法国《新观察家》(Nouvel Obs)杂志7日也进行了反击,直接以《从“痛击法国”到“痛击新闻周刊”》为题,开头就写:“美国周刊发表了批评法国体制的两篇文章,惹怒了法国网民、媒体以及政治人物。”

    看来美媒的几篇小文章,着实引发了美法两国之间的隔空大论战。那么,真相又是如何?本文将通过对《法国的衰落》中主要论点及其数据的分析,让人看到什么才是美法论战下真实的法国,尤其是法国经济。

法国“75税制”的理论与实践

    让我们先看一下《法国的衰落》文章中的根本数据,这也是记者迪乔瓦进一步论述的基础。涉及法国70%和%75税率的那一段:“自从社会党人奥朗德总统上台之后,法国的所得税和社保缴费大幅攀升。最高税率为75%,并且绝大部分人缴纳超过70%的税收。”(注:本文所有引用部分,均由笔者从英法原文译成中文)。

    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表明迪乔瓦对法国税制的复杂性,尤其是法国税制的理论与实践的出入知之甚少。所谓的“75税制”,其实只是当时奥朗德总统竞选时仓促提出的一个口号而已,目的在于用来拉拢选民,尤其是广大中下层收入的选民。在奥朗德赢得大选上台之后,该政策并没有真正得以实行,主要原因是法国制宪委员会(Conseil Constitutionnel)弹劾(Censurer)了奥朗德的这个提案。后来经过了彻底的修正,不但在税基和税率上,而且在缴纳对象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幅改动,才勉强得以通过。因此,最终出台的“75税制”版本,只是被作为一个“补充征税手段”,并且改由作为雇主的企业承担,而非由最初提出的由个人缴纳。

    实际上,在法国,对年收入超过15万欧元的人来说,其所得税的税率为45%。《法国的衰落》文中提到的绝大部分人缴纳超过70%税收,显然是与法国的税收事实极为不符。对极个别其资产达到200万欧元的人,所得税加上社保缴费可能会超过70%。但这样的人,2012年在法国也只有30来万人,可谓凤毛麟角,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奥朗德竞选时大张旗鼓、几乎每次竞选活动中都“言必称”的“75税制”,在笔者看来其实是“雷声大、雨点小”。后来加上法国制宪委员会的强力介入,最终基本就是不了了之、悄无声息了。

法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

    鉴于《法国的衰落》中作为立论基础的上述数据的错误,自然就会导致迪乔瓦记者紧接着推出结果的错误。在70%和75%税率之后的那一段,“因此,创造经济增长的精英人士们——商界领袖、创新者、有创意的思想者,以及高管人员,如离弦之箭,纷纷离境。他们全都要离开法国,到别处去施展才能。”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根据法国财政部去年年底递交给预算部长的一份报告显示,与迪乔瓦所描述的情形完全不同的是,2012年移居国外的法国人环比新增仅为1.1%,而2011年环比新增6%,一下子降了近5个百分点。

    所以说,该文章在关于“人才外逃”的说法上与事实相悖。在奥朗德2012年5月执政之后,事实上,法国的人才是呈现“回流”状态而非“外流”。

法国失业人口的几大类别

    还有《法国的衰落》一文中失业人口数据的不准确:“官方失业数字是超过300多万人口,非官方数字很可能是500万。”

    一方面,笔者根据自己在法国近10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体验,通常法国没有显著的官方和非官方数字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透明的国家,这些数据都是公开和可查的。另一方面,法国的失业人口分为几大类别,从A到E类不等。A类,在法国本土是超过300万,指的是完全没有任何工作的失业人口。如果加上从事部分工作的B类和C类失业人口,法国确实超过500万。但如果按照一般国家对失业定义的概念,法国只能按照300万失业人口来计算。

    所以,所谓的300万和500万失业人口,完全不是官方和非官方的区别,而是根据失业者是否还从事一定量的工作来划分的。可见,迪乔瓦记者给出的数据,既不准确,也出入太大。只有知晓法国对失业人口分类和统计的复杂程度,才能充分了解法国社会中就业与失业的真实状况,而这些经济变量指标对了解真实的法国经济是必不可少的。

法国牛奶究竟有多贵

    还是这一段,表明迪乔瓦给出的牛奶价格数据的完全“不靠谱”,也成了法国媒体抓住的一大笑柄。“日常生活支出,费用惊人。巴黎现在已经超过伦敦,一跃成为世界上物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了。例如在巴黎,半公升牛奶的价格将近4美元,相当于在美国商店一加仑的价格。”

    假设按照迪乔瓦记者的说法,半公升牛奶的价格将近4美元,约等于3欧元;如果折算成一公升,就是将近6欧元。笔者为了进一步核实,还专门又去巴黎几家有代表性的商店去做了调查,结果是就算最贵的牛奶,一公升也不到1.6欧元。也许有些商店笔者没考察到,就算2.0欧一公升牛奶,那绝对是封顶价格的了。这2欧和《法国的衰落》一文给出的6欧,整整相差3倍之多。

法国退休类别究竟有多少

    关于法国退休的类别,迪乔瓦记者写道:“您退休时,国家对您照顾有加。有36种特殊退休类别……”。其实,在法国,除了公务员之外,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五六种特殊类别。十五六和三十六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法国资本的“进”与“出”

    接着《法国的衰落》的一个段落这么写道:“同时,作为一个萨特式的、只知苦思冥想的民族,拒绝往外看看‘地球村’。自以为有了巴黎,谁还会关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新兴市场的‘金砖国家’呢?正是这种鼠目寸光的思维,将法国扼杀。”如果我们稍加查证一下,无论从法国、欧盟的,还是从各大国际机构发布的数据,不难发现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法国的海外投资虽然在国际上仅排名第十一,但在欧盟里却是排名第三。至于新兴市场国家,作为“金砖国家”领头羊的中国是在法国投资的第二大国,仅2012年就比2011年投资环比增加了35%。在国际经济总体低迷的背景下,这超过1/3的涨幅在笔者看来是很了不得的。至于巴西和俄罗斯,一个是拉美大国、一个是亚欧大国也不甘示弱:巴西在法国投资排第四,而俄罗斯在法国投资更是仅一年之内就实现了翻番。

    这一切,都足以表明法国是一个对国际资本极具吸引力(Attractiveness for Capital)的国家,和迪乔瓦记者的说法可谓“风牛马不相及”。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美国媒体与法国媒体、美国与法国之间的一场“大西洋隔空论战”,其间反映的是盎格鲁-萨克森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之间的诸多“误读”在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

    当然,不可否认也有美法双方经济利益之争的因素存在。难怪法国《最新新闻》(Dernières Nouvellesw)网站甚至撰文,将当时正在法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轮胎公司固特异(Good Year)事件与《新闻周刊》挂钩:《固特异、新闻周刊:法美的决裂》。文章写道:“短短几天,两大时事突显了法国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是《新闻周刊》发表了关于法国的愚不可及的文章,引起了强烈的抗议;另一个是在法国的美国固特异工厂,两位美国高管被法国工人扣押……”。

    总之,上文我们不仅甄别了《法国的衰落》中论述的税率高低和人才流动,还涉及到失业人口和牛奶价格,同时分析了法国的退休类别和资本进出。尽管都只是从某个角度加以观察,但仍期望让人对何为美法论战下真实的法国经济,能起到略见一斑之功效。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