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2011 05 09 17 15 01
|
吉姆·柯林斯与中国企业领袖谈领导力
位置:封面报道(废止)
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学习的典范吗? 问:您2003年曾在《财富》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史上最伟大的10位CEO”。考虑到近几年发生的情况,您认为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学习的典范吗? 答:我不认为美国的商业模式就是典范。在美国也有很多平庸的公司。如果认为只有美国的工商企业,尤其是美国公司具有智慧,那就太自大了。所以,我不认同这种说法。 真正关键的问题并不是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比较,也不是欧洲企业与拉美企业的比较,而是优秀与卓越的比较。 如果你看过我们的研究,你就会知道所有的卓越公司都有其对照公司。有很多美国企业是负面教材,我们将其称为对照公司。所以,如果你将这个问题看作是“卓越的美国公司”与“非卓越的美国公司”之间的对比的话,那么就不存在“美国公司”的问题,剩下的就是“卓越”与“非卓越”的对比。 这就是我的框架:寻找卓越的公司,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学到什么,而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 你之前提到了那篇文章,《史上最伟大的10位CEO》。回顾这些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色,但都是伟大的榜样,至今依然如此。例如,查尔斯·科芬(Charles Coffin)真正构建了20世纪最长盛不衰的公司通用电气。他一直追随着公司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爱迪生是一位发明天才,但他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天才加1,000个助手”;山姆·沃尔顿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能力;金佰利公司的达尔文·史密斯有卖掉造纸厂的勇气;波音公司的比尔·艾伦将世界带入了喷气式飞机时代;而戴维·帕卡德的诸多发明与现代科技公司直接相关,开创了硅谷公司架构之先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对未来一代中国CEO提出的挑战就是:你们之中有谁会成为下一个戴维·帕卡德、查尔斯·科芬、比尔·艾伦?只要有人写到伟大的CEO,就势必会提到他们,他们目光高远,并能将梦想变为现实,他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彻底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 那些赚了一大笔钱然后退休的人是不会上榜的。回到你的问题: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学习的典范吗?这些企业家仍然是非常好的典范。当然,我们会看到相似的一群人出现在中国、俄罗斯、拉美和欧洲。 教育商业领袖 问:您本质上是位教育家。当今世界正发生巨大变化,您如何看待商学院以及其他形式经理人教育的发展? 答:你知道,我们研究过的那些最出色的领袖,内心里永远是一个学生,我想他们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所在领域的新手。他们一直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去哪里学习,是商学院还是经理人教育,这些都不重要。归根到底,关键是具备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你可以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获益,这也是为什么案例分析法仍然是商学院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也就是在70~85岁的这个年龄段,仍然有从出生到15岁这个年龄段的求知欲。如果你有这样的态度,那么每个15年的周期中你都在成长,学到像人生第一个15年一样多的东西。这与你在哪里学习无关,也并不等于说你拿到一个学位,就万事大吉了。 我很幸运,能拥有很多伟大的导师。部分原因是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成为我导师的人。我希望向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学习。让我惊讶的是,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已经86岁了,一见面就开始问我问题。当时我才37岁,而他却非常有兴趣向我学习,所以我等了很长时间才有向他发问的机会。他有时会拿着一张从前学生的名单,随机打电话给已经毕业工作了十年的学生。他会跟他们说:“嘿,我是彼得。最近怎么样啊?” 我遇到过的一些非常出色的商业领袖都是好奇心很强的人。他们想要弄懂一些事情,他们想要挖空你的脑袋,他们总是试图把事物联系起来。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人们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多。也许这也是“第五级领导”谦虚品质的一部分。认为自己很博学,跟认识到自己所知甚少,是有极大区别的。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就是谦逊的一种表现形式。 问:如果要您给一家有全球扩张计划的中国公司提建议,您会建议他们雇用从国际商学院或美国商学院毕业的MBA和EMBA吗?您认为这重要吗? 答: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招纳贤才,然后让他们承担起责任。他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 就拿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来说吧。宝洁公司成立于1837年,此后尽管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起伏,但一直欣欣向荣。那时候还没有商学院呢!但宝洁却能够长盛不衰。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一直注重吸收人才,并基于公司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和不同的品牌培养这些人才。他们通过实践,不断检验谁才是符合公司价值标准并能够做出成绩的人。 宝洁公司从1837创立时起就一直坚持这么做,那时它还是一家小公司。如今,宝洁从世界各地的商学院和其他各种学校招聘人才,但思想是一致的:招纳年轻的人才,让他们在宝洁的体系中一起成长,然后根据其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留住最优秀的人才。这至今仍是卓越企业长盛不衰的一大品质。 所以,如果我现在是一家中国公司的领导,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招纳青年才俊,并且在实践中考验他们?这样当我们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就能够在公司内部物色已经证明自身实力的人才,让他们肩负更多的责任。 如果不这么想,那么总有一天,当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你将无法再找到合适的人才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
|
财富中文网专栏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