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格林斯潘的反击
对格林斯潘最为有力的攻击,来自他的一位朋友、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泰勒(John Taylor)。泰勒曾供职于汤森-格林斯潘公司,并曾与格林斯潘一起为福特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服务。两人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泰勒有时还拜访格林斯潘的办公室。但泰勒写了一些学术论文,试图论述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因重大错误导致了灾难性的房地产泡沫。泰勒的论述遭到很多格林斯潘批评者的无耻剽窃,论述的核心是一个简短的逻辑链条:首先,2002年到2005年间美联储的政策大幅偏离了前20年间非常成功的政策。在这个前20年的黄金年代,美国经济保持了低通胀和高增长,偶尔出现的经济衰退也都非常温和,这期间美联储的利率决策基本上遵循着一个公式——这个公式由泰勒在1993年发现,别人称之为泰勒法则。(公式的代入项包括通货膨胀率、目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和经济的产能状况。)泰勒指出,2002年起美联储突然偏离了这个公式,按泰勒法则来看,制定的利率水平一直过低。逻辑链条的第二个环节是把美联储基金利率与住房开工率相关联。泰勒指出,利率下降时住房开工率上升,反之亦然。第三个环节是,假如美联储坚持泰勒法则,就不会发生房地产高涨。泰勒把依泰勒法则算出来的美联储基金利率代入其住房开工率模型,并指出,在这种利率水平下,开工率很难超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这样就不会出现高涨,也不会出现破裂,因而也不会出现金融危机。泰勒说,其他因素可能也促成了危机的发生,但美联储利率政策是“罪魁祸首”。
格林斯潘喜欢泰勒本人,但不喜欢他的分析:“他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但他的证据并不支持他的主张。”格林斯潘及其拥护者从多个方面反驳泰勒。他们并不否认在相关时期内美联储政策背离了泰勒法则,尽管背离的程度并不像泰勒宣称的那么大。他们坚称泰勒法则逻辑链条的第二个环节,即美联储基金利率与房地产高涨之间的相关性,在今天全球经济时代根本不成立。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是房价方面的权威,他说房地产高涨始于1998年,较美联储偏离泰勒法则早四年时间。多年来美联储基金利率与抵押贷款利率的走势确实高度一致,但从2002年起这种相关性就消失了。格林斯潘说:“抵押贷款利率开始较美联储基金利率领先六个月下降。”抵押贷款利率似乎开始独立浮动。为什么会这样?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格林斯潘辩护词的一个核心部分:美联储只调整美国国内利率,但房地产泡沫是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研究表明,相关时期内有20个国家经历了房地产泡沫,其中11个国家都比美国严重(最严重的是爱尔兰、荷兰和英国)。格林斯潘解释说,认为美联储的利率决策推涨了从瑞典到新西兰的全球范围内的房地产泡沫,显然是错误的。 相反,一个逻辑性更强的论点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全球储蓄过剩。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他们的生产率提高并向世界市场释放出巨量资本。所有这些新资本自然压低了全球范围内的利率,从而导致抵押贷款利率与美联储基金利率走势间的脱钩和全球性的房地产高涨。约翰·泰勒不喜欢这种全球储蓄过剩的解释,原因很简单:“实际上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存在全球储蓄过剩。”他指出,全球储蓄和投资与全球GDP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长期呈下降趋势。格林斯潘有何反驳?我们应该考察预期储蓄和预期资本投资,而不是实际储蓄和投资。毕竟,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因此,可能是出于偿还债务以改善资产负债表状况的考虑,假如全球的企业决定减少投资,则全球投资额将会下降,同样全球实际储蓄也会下降;他们必须保持匹配。但如果预期储蓄增加——如果大批投资在寻求安身之处——那么利率将会下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这正是房地产高涨期间发生的情况。当时存在着“储蓄的超量供应”。资本的泛滥导致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再加上其他因素——无人完全明白的极度复杂的抵押贷款证券化,还有评级机构的无知,以及高涨时期极度兴奋的气氛——这一切共同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至少格林斯潘这么认为。因此,美联储是无辜的。 但是,但是,但是,他的批评者说,泡沫是多么的明显啊!可你却未采取任何措施阻止它!对此,格林斯潘的回应本质上是肯定的,美联储无法阻止泡沫的形成,至少无法以负责任的方式阻止它。格林斯潘的一位拥护者、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写道,“除非美联储愿意陷美国经济于永久衰退之中,否则它无法阻止美国经济泡沫的形成。”沃尔夫的理由是,要控制经济高涨,必须把短期利率提高到10%的高位。格林斯潘相信泡沫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他的世界观的核心就是“泡沫深植于人性之中”。但是,这次泡沫的后果为何比任何其他泡沫的破坏力都要巨大呢?原因直击格林斯潘信仰的核心。事实上,如果你要问,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现在怎么样,那你就部分接近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对于他这样一个人生大部分时间从事知识活动的人而言却显得深奥。这个泡沫具有灾难性的原因,在于自利机制的失灵。在贝尔斯登(Bear Stearms)、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集团(Citigroup)、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等案例中,公司对于自身利润的利益本应能阻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大家都认为整个系统运行的机制就是如此,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