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格林斯潘的反击
对于艾茵·兰德(Ayn Rand,美国俄裔哲学家、小说家,她的哲学和小说强调个人主义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义及彻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译注)的这位追随者、美国最著名的自由论者而言,这更加成问题。它具有动摇根基的破坏性,使格氏陷于“震惊得无法置信”——他在2008年10月对亨利·威克斯曼国会能源和商业委员会(Henry Waxman's 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原以为这个模型是定义世界运行机制的关键功能结构,但现在我发现它存在问题。”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n)经济学家戴维·亨德森(David Henderson)说,“如果它存在20年,《巴氏常用妙语辞典》(Bartlett's Quotatns)将会收录它。”格林斯潘相信,自利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包括他自己在内,没有人明白大银行所面临的极不可能发生的风险蕴含着巨大的成本。“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他说。似乎并不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些罕见的情况下银行会灾难性地错误判断他们的交易对手,这些交易对手主要是对其欠款的其他机构。但是,格林斯潘信仰体系的一项核心内容是,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本次危机中交易对手监控机制未能起到保护系统的作用。”他说。“我一直认为它能起到这种作用。我60年来都这样认为。”但他仍然不认为加强美联储监管就能挽救银行。在他看来,问题在于监管机构在判断银行交易对手的风险方面远远不及银行本身有效。“在担任美联储主席以前,我曾在J.P.摩根银行任董事。”他说。“我知道摩根银行对于花旗银行(Citi)、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富国银行(Wells)和其他银行的了解情况。我到美联储之后,很快发现摩根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了解远远超过美联储对它们的了解。”格林斯潘并不反对加强监管,主要是进行微调。但在自利机制——失灵的保障机制——这个中心问题上,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信仰。他希望设法使“大而不倒”法则失效,以此让银行更多地受到市场纪律的约束。“交易对手监控机制仍将是监管机构的第一道防线。”他说。银行也许曾经破坏了它,但吃一堑长一智,它们现在学会了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它,这也是它们必须做的。 尽管争论还在无休止地继续,但并未把他压垮。他有一批咨询客户,包括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保尔森公司(Paulson & Co.),后者是一家对冲基金,曾投入数十亿美元押宝楼市崩盘。他还到处发表演讲(标价:18万美元)。邀请他演讲的会议组织者相信他的魅力并未因金融危机而消失。“他的名誉有没有受到损坏?也许有吧。”一位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士说。“但这一点都不要紧。人们仍然想见到他本人。他们希望回到办公室炫耀说:‘喂,艾伦·格林斯潘说……’”除了工作之外,格林斯潘也有业余生活。他和妻子、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NBC News)首席海外事务记者安德里亚·米切尔(Andrea Mitchell)共进华盛顿巡游晚餐。他还打网球。 在当前争论乱局的背后,隐藏着格林斯潘的政策遗产问题。比如说40年后,对他的定论会是什么呢?最好的答案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艾伦·梅尔策(Allan Meltzer)。他刚刚出版了第二卷有关美联储历史的著作,篇幅长达1,300页(第一卷为800页,出版于2003年)。他的观点是:“人们将记住格林斯潘的业绩:他长期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其间偶尔点缀着几次短暂的经济衰退,但后期伴随着对通货紧缩担心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促使他长期保持了过于宽松的政策。但他并没有逼迫银行家们购买次级债。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当然他们决定购买次级债时受到了下述因素的激励:格林斯潘曾在作证时反对的错误的政府房地产政策,以及他未曾试图终结的‘大而不倒’法则。因此,真实情况是,本次深度危机的原因是房地产政策、‘大而不倒’法则及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蒂姆·盖特纳和伯南克的错误:在形成救援大规模倒闭的30年老传统之后,突然放任雷曼兄弟倒闭。” 这一评价当然无法与四年前格林斯潘受到的“世界之主”式的赞许相提并论,但还算不错。这正应了他自己的那个经常被引用的观点,作为美联储主席,“过去我为自己未做过的事情受到赞誉,现在我为自己未做过的事情受到指责。” 译者:郑欢
多朝元老 1968 年 1974 年 1987 年 1991 年 1999 年 2006 年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