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起伏和金融资产波动,始终伴随着经济周期,长期的坚定的信任只能来自于客观专业,勤勉尽责,而非光辉形象。不论是网红名人,还是第三方平台通道机构,都不具备专业能力,过去借助网络便利夹带私活,模糊经营范畴,钻监管套利的漏洞,这些乱象希望在这次七部委联合行动下得到有效整顿治理。
央行、工信部、银保监证监等七部委选择在2021年12月31日跨年夜晚上重磅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笔者感觉是实实在在重拳出击,为新一年定下来了着力整顿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乱象的监管基调,很有时点意义。
其实这两年,在资管新规最后的过渡期内,监管部门一直在整治互联网存款、异地存款、互联网保险等业务,同时对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理财销售业务涉及互联网营销的部分也持续做修订和规范。过渡期结束,新年伊始,这次监管出手定向精准打击:一是店大欺客的互联网三方平台,动辄默默跳转、绑定开通一键购买金融产品;一是以各种网络大V带货,诸如有一定知名度的退休官员、学者、演艺明星、运动员、企业家、草根名人等。
作为一名身处魔都的金融从业人员,笔者这一两年一直困扰于每天收到各种骚扰电话,每月收到几十条关于各种形式的备用金、授信借款服务推销,电梯内外屏幕经常播出某些名人代言各式理财平台的轰炸式广告。在这样的不定向、过度宣传的背景下,监管发文内容显得如此接地气。
其实,金融行业天然是严肃的、专业的、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产品与消费品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影响的是个人的资产负债问题;后者是价格与价值的权衡,影响的是个人的成本费用问题。金融产品的每一次买入和卖出决策都应该是专业的、审慎的、定向的、与个体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配置计划相匹配的个性化决策。而消费品的决策相对简单和随意很多。
因此金融产品的推介、宣传、售后服务必然是有门槛的,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来从事。金融行业起伏和金融资产波动,始终伴随着经济周期,长期的坚定的信任只能来自于客观专业,勤勉尽责,而非光辉形象。不论是网红名人,还是第三方平台通道机构,都不具备专业能力,过去借助网络便利夹带私活,模糊经营范畴,钻监管套利的漏洞,这些乱象希望在这次七部委联合行动下得到有效整顿治理。愿金融市场各类产品的评价、管理、顾问服务向着越来越客观、专业、有序的方向发展。(财富中文网)
作者陈燕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与财富管理时代共同进化的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