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原本只是资管和财富市场的一小类,适合那些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如今它却成为了“天选之子”,承担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成为政策意愿上的理财蓄水池,无论是机构资金还是个人资金,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大部分都会被分流进到这个蓄水池。我们的理财方式已然进入“hard”模式,没有回头路可走。但从过去20多年来看,市场的高波动性让多少直接参与者颠簸难忍,未来随着基金市场的竞争和成熟,是否会有所改善呢?
4月26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做优做强公募基金主业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积极鼓励产品及业务守正创新,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强化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则《意见》正式确认和凸显了公募基金作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的主要工具和角色,已是不争事实。监管在供给侧如此不遗余力地推进公募权益类基金的发展,还提出需求端(购买端)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对照行业现状,从财富管理和大众理财的视角聊几点我的理解和感触:
首先,经过几年的去杠杆,理财市场已经重新洗牌,公募基金超越银行理财,成为规模最大的品种,未来更是要在政策加持下一枝独秀。其中更主要的是权益类基金,投向股票市场,特质是非保本、高波动。这类产品原本只是资管和财富市场的一小类,适合那些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如今它却成为了“天选之子”,承担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成为政策意愿上的理财蓄水池,无论是机构资金还是个人资金,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大部分都会被分流进到这个蓄水池。以后穿透看,人人都是基民。
其次,公募牌照要大开放,发行产品的机构更多了,卖产品的机构更忙了,买产品的人更加眼花缭乱了。新《意见》进一步放开牌照申请,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子公司都可以去申请发公募产品。本来如今各家银行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已经逐渐把原本的银行理财向净值化理财过渡着,再迈一步就是做实质上的公募基金。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老百姓还是闭着眼睛买,完全不去了解各家机构的能力差异和产品特点,用原来做存款和买固定收益产品的思路,会完全接受不了过程的波动,反反复复体验被割韭菜的痛。这是我们值得担忧的。
再者,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有多无奈,多么不情愿,我们也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就是未来已来,我们的理财方式已然进入“hard”模式,没有回头路可走。《意见》是政策亮剑,另外近些年来的宏观变化,以及相继而来的微观调整都在暗示我们这一切。
昨天两则消息上热搜,一是证券市场继续大跌;二是多家大行下调普通定期存款利率。连起来看,就是老百姓的钱无处安放。
曾经房子和存款是国人资产的标配,股票和基金是选配。如今才几年的光景,一切都变了:
房住不炒的定调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靠房子理财养老的路被堵住了,大量的90后00后不婚晚婚,买不起房是事实。
存款利率下降是事实,也是趋势。近日中工建行已经将2年期、3年期普通定存普遍下调10个基点,农行虽然未调但本来就较低,四大行的定价已然说明了情况。在告别了高速粗放发展的宏观经济时代,需要刺激经济、释放需求的经济体中,未来利率预期仍然继续下降。百姓的钱放在存款里虽然是最安全的,但能否抵抗通胀,是个大问号。
现在政策的基调很明显,曾经的标配逐渐沦为选配,曾经的选配也会成为事实上的标配。
我们买的银行理财,主要是投向标准化的证券市场(股票、债券、商品等)。
我们交的养老保险,社保基金也在提高投向证券市场的比重。
我们即将看到上线缴存的个人养老金,也是自主选择投向一揽子公募基金。
......
标配的背后,是一声叹息。因为证券市场天然高波动,A股20多年风风雨雨,牛短熊长,有多少股民基民都是在高峰时慕名而来,在低谷时转身离开,历史一次次重演。市场的高波动性让多少直接参与者颠簸难忍,在上下车之间频繁切换,坐反方向,本金折损。未来随着基金市场的竞争和成熟,是否会有所改善呢?
当然,从行业观察和研究的角度,我们期待的是通过专业机构的打理,在大众理财领域,提升间接投资者(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体验,合理分散,科学配置,降低波动,让百姓真正认可和享受基金理财模式。
最后,从个人理财的角度,我想说的是,既然时代让我们避无可避,就该积极把自己武装起来,多关注理财市场的动态,多学习一些家庭理财和资产配置理念,别人建议再多都不如自己搞清楚怎么回事,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多一点主动应对和规划,才能少一点茫然和盲目。(财富中文网)
作者陈燕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与财富管理共同成长的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