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865年的诺基亚,还有两年就迎来150周岁的生日,但它等不到这天了——当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人们终于可以确信:又一头巨人被“肢解”了。
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历代领导者用了100多年,才把这个不起眼的木材厂经营成手机通讯产业的王者。不过风光了几个年头,他们的接班人就将之送入年轻了90岁的微软囊中。
很多人曾期待诺基亚东山再起。但它没有。抛弃Megoo、关停Symbian、屏蔽Android,拥抱微软。诺基亚签下“生死状”,不是为了从苹果、三星手中夺回失去的江山,而是希望死得慢一些。
但死亡不可避免。正如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说:“衰败发生得安静而平缓,就像脱线的毛衣一样,从松动的那一针开始,一点点脱线。”等到终于察觉的那一刻,一切已经晚了。
诺基亚、索尼、柯达……翻开这些企业巨人的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发现某些共同之处:
一旦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头羊”,伴随目标感的消失,倦怠之情油然而生,如果不能突破自我,重塑自身,建立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不可避免地陷入“领先者的迷茫”。一点点丧失进取的雄心和锐气,变得平庸、低效。这时候,靠着既有的成功和行业的惯性,它也许还能维持几年的辉煌,造成领先的假象,而事实上,它的竞争力正在加速衰退,变得大而无当,脆弱不堪。即便一个不在同一重量级的竞争者,都可能把它打垮。
值得深思的是——诺基亚这样的巨人,究竟是被对手摧毁,还是被既有的成功扼杀?
并不生产手机的苹果公司凭借iPhone横空出世,一举颠覆了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瓦解了既有的竞争格局。Android系统带来新的可能,它的开放性助长了行业混战,使得三星异军突起,HTC、小米这样年轻的品牌有机会脱颖而出,而二三线厂商和山寨工厂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的两头夹击,将诺基亚推入生存困境。
进入21世纪,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的成熟,降低了产品制造的门槛,使得硬件不再是一个问题。而Android系统的出现,则解决了软件障碍,从而为“快品牌”塑造创造了可能。
恰恰是这两点,攻破了诺基亚的“护城河”。在IOS、Android系统出现之前,诺基亚已经在手机通讯行业历练20余年,磨练出强大的硬件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其产品以结实耐用闻名。搭载Symbian智能系统,诺基亚足以傲视群雄,一度占据40%的市场份额,把摩托罗拉推下行业制高点,微软windows系统也只有看戏的份儿。但诺基亚又因何衰落到被微软收购的境地?
是因为不够重视研发吗?——诺基亚2010年的研发费用高达58亿欧元,是苹果的四倍以上。它可以在一年之内推出50款以上的新产品,多数手机厂商一年只能研发数款新品。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早在2004年,诺基亚就开发出触控技术,这时候苹果还没有介入手机行业。但直到2008年,iPhone问世一年后,诺基亚才亦步亦趋地推出触控手机;诺基亚也不缺乏商业意识,它的网络商店OVI,比苹果App Store还要提早一年问世。
诺基亚是工业时代的王者,它遵循精益生产的法则,它拥有全球最精密的采购链,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确控制风险与成本,力求在成本与质量之间达到某种动态平衡。这使其获得早期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的后续发展。成本思维制约了诺基亚的前进,管理者总是在权衡利弊中倾向保守,不愿将研发转化为产品,而既有的成功又让其丧失了推进全面创新的动力。
然而,“机会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错过了某次机会,就可能永远地告别了舞台。
互联网时代的急剧变化中,变革才是生存之道。诺基亚的商业基因,仍停留在工业时代的制造思维和成本思维,没有与时俱进地进化,因而被时代淘汰。这何尝不是那些工业巨人衰落的原因?(财富中文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