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财富》2016全球『独角兽』榜:中国35家上榜

《财富》2016全球『独角兽』榜:中国35家上榜

财富中文网 2016年02月03日
成也估值,败也估值,独角兽公司越来越多,上市之门却越来越窄。随着科技公司IPO陷入困境,投资者的巨额资金会不会打水漂?对创业高管来说,上市梦想还能成功吗?而对创业员工来说,阿里当年上市一夜造就上千个千万富翁的奇迹,还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吗?

要理解科技公司上市问题的严重程度,应该先了解一下上市的程序。长期以来,上市机制设计得一直是让华尔街承销商及其背后的客户受益,其中包括风投资金和并购基金,还有认购新股的大机构。代价则是散户的利益,而且散户一直在被洗脑,还相信持有的是下一个大牛股。

风投资本家和私募股权投资人一般在公司上市前投入资金,在上市过程中也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当然希望通过投资来赚钱,而且一般来说赚得越多越好。他们催着承销商尽量提高发行价,以确保利益最大化。但在上市接近尾声时,他们才开始意识到并不会在上市时就卖掉手中所有的股票。这时,他们实际上希望看到股票热炒的局面,从而产生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流通股也就是上市时发行的那部分股票比例的占比保持较低水平(比如说,15%左右),以减少供给。

 

需求大、供应少只会带来一种局面,那就是新股最终上市后股价节节攀升。这对风投来说可谓一举两得——他们可以洋洋自夸,并从原始投资中大赚一笔(甚至有可能在上市时就抛售部分股票);另外,在上市首日股价飙升之际,他们会非常确信把大部分股票留在了手里是聪明之举。

游戏规则由华尔街的大承销商制定。联合广场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巴特里克说:“一般来说,只有上市首日股价上涨20%-30%,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才会宣布上市成功。客户评价他们的方式就是,定好价股票有没有走高。承销商关注的重点是在新股上市2-4周内实现大幅上涨,之后就是市场的事了。不管怎么跌他们都可以说,‘不好意思,已经不是我的问题了。’承销商总是宣称着眼于长期,但数据表明,科技公司上市后的走势非常不稳定,而承销商并不会想办法去解决根本问题。”

上市过程的另一类重要参与者是大型机构买家,比如富达投资集团、T. Rowe Price和Capital Group等共同基金。他们也喜欢新股在上市当天就大幅上涨,因为这意味着立刻收到回报。25年前,时任富达麦哲伦基金经理的彼得·林奇曾将上市新股称为“日落股”,他说:“我到处投资新股,都能组成个日不落帝国了。”

有意思的是,上市制度还会阻碍创新。在过去的大约10年里,出现了一些聪明的新招数,公司可以不通过上市筹集所需资金。如今,有些二级市场支持通过私募筹集股本,内部人也可以把股票转让给新的投资者变现,以前根本不允许这么做。2013年生效的美国《创业企业扶助法》允许小公司私下发行招股说明书,并通过远比以前谨慎的方式筹集资金。借此,小企业可以获得上市的部分收益,又不用承受公开上市过程中严格审查和监管。这些变化实际上推动了独角兽公司的崛起。但看起来华尔街没有失去对上市流程的控制,相反,可能掌控得更紧了。

金融危机过后,承销商变得越来越少,许多欧洲银行都退出了承销领域,结果市场上现有的承销商实力增强了,因此能保持现状,继续让自己和优质客户从中获利。

也就是说,尽管依然受到追捧,但不断扩大的独角兽公司群体几乎别无选择,想筹集大量资金只能听从垄断了上市渠道的承销商们。对类似优步的公司来说,虽然在私募市场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融资,估值也日益稳定,但对上百家其他公司来说,要想筹集更多资金还是得听命于承销商。(财富中文网)

作者:William D. Cohan
译者:Charlie
审校:夏林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