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收藏的艺术

那一刻艺术只属于你

李宓 2014年11月14日

李宓,财富中文网特约作者,现为职业艺术品经纪人,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苏富比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商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该专栏关注艺术、收藏投资界的趋势与热点话题,通过专业人士的眼光来解读各种艺术投资现象背后的本质。
期待有一天我们能习以为常的生活在艺术之中,无论是在艺术馆还是街头,无论是藏家真正可以拥有作品,还是普通人只是在一本好书里看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品,那一刻,人们都在心底拥有艺术的美好。

    文化生活是当代都市转型中变化迅速的一块。评判一座超级都市国际化和先进的标准,已经远不止于基础建设水平和经济数据,而明显地走到了一个更深的地步——城市结构的复合性,以及管理复杂多元文化的能力。这点上,相信人们不难感受到,近些年中国的大城市都在绞尽脑汁做文化的文章。每个地方都要想办法建立“文化名片”。一到秋天就是遍地文化活动的季节,博览会、文化节、展览周、演出季……文化艺术类行业的人各个忙得团团转,但喧闹之后,有多少展览和活动,多少表演和艺术作品是有意义的,令人难忘的?

    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用同样的手机,吃同样的汉堡,拎着同样的包,不是赶赴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就是回到千篇一律的公寓。我们一周可以穿梭在若干个时区的若干个城市,但是不再感到兴奋与欣喜,因为无论哪个城市好像都那么相近。当物质极度趋同的时代降临之后,什么是我们这个世界根层的“多元”?毋庸置疑,是文化。

    艺术文化对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永久性公共艺术,以及,令人兴奋的、随季节和主题发生的临时城市艺术项目。在这两点上,纽约和伦敦应该是全球城市的典范,随时不会让人失望,无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早在1965年,当时的纽约市长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调拨政府经费作为基础建设工程中配套的艺术品经费来源。1982年纽约市议会通过著名的《百分比艺术法》,规定预算在2000万美元以内的公共工程,必须拨出不低于1%的费用作为公共艺术品的设置。自此,纽约的核心景区、重要街道、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医院、公园、法院、码头、警察局、消防站……甚至地下管线工程能够暴露在地面的部分,比如井盖,气阀等,都会伴随令人惊艳的公共艺术。

    作为政府主导的有力补充,“公共艺术基金会(Public Art Fund)”和“创意时代(CreativeTime)”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分别是专门负责在纽约市里设置临时性公共艺术,和策划执行另类与跨界公共艺术的机构。前者更多涉及到与大师级艺术家合作创作巨型作品,比如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巨型蜘蛛爬过洛克菲勒中心广场;草间弥生的波点花园漂浮在中央公园蓄水池;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布鲁克林桥下实施37米高的人造瀑布;和最近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隋建国在中央公园广场刚刚完成的大型雕塑群。后者则可能在曼哈顿的空中、河里策划艺术项目,同时更多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在电子广告牌、公共汽车、快餐店纸杯等等媒介上创造展示艺术和创意的舞台。这些政府决策、民间商业机构,乃至私人赞助人的努力,不仅从文化的角度帮助一个国家和城市树立了前卫、开放、包容的形象,也实际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创造了城市旅游、广告、展览演出等相关行业经济收入,活跃了社区生活,甚至能够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为城市提升信心。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公共艺术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时不可或缺的关注对象。法国政府市政建设的预算中必须留出1%用于公共艺术建设。在瑞士和奥地利,每个地方州的财政预算中都要为公共艺术留出一席之地,比例可以自定。英国虽然没有相关方面的强制法规,但是根据全球最大的调查公司之一Ixia的报告显示,2010年至今,英国每年年度公共艺术市场容量至少达到五千万英镑,项目数量逐年稳定增长。这其中很大比例的项目,无论是可收藏的永久性雕塑实体,还是临时的表演艺术或无法保存下实物的复合装置,都会由私人资金和公共资金联合推动。

    全球化之后,流动性极强的都市社会结构严重导致全球当代文化交织发展,产生众多文化蝴蝶效应。没有人会怀疑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存在的必要性。但融入到普通人生活中,展示给流动随机人群,能与观众更近互动的城市艺术是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可小觑的。日本在这点上又将艺术最亘古不变的、最根层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濑户内海诸岛是日本传统的交通枢纽,同时扮演着传播新文化的重任,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但随着科技发展,政治数度变迁,小岛变得问题缠身,人口流失、四处工业,海洋被污染。为了切去顽疾,政府从20多年前开始了一条不可思议的——利用艺术重振当地社会的小岛复兴之路。在保留历史民居,资助传统民间艺术同时,2010年开始举办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绝不是四处可见打着“国际”旗号敷衍了事的活动,是真正一流当代国际大师级艺术家汇聚的博览会,形式非常丰富,从建筑、大型户外雕塑装置,到丰富的室内多媒体艺术、传统绘画,到声音、表演……利用了小岛古朴、天然的环境不仅互动性极强,而且产生一种时空跨越,唤醒人心底的对我们的天性、对自然和未来的思考,颇具意义,吸引了大量各国各地参观、旅行者,非常值得学习,是城市规划和艺术展览两面的范例。

    我们总是希望,艺术点滴的美好都可以在最大范围,被最大限度地放大。博物馆、美术馆是绝对不够的,而别说今天的中国,最能教育“收藏家”、赞助者的,和最快吸引眼球的都是商业机构。美术馆再好的展览也不如拍卖行一个天价的消息引起的关注大。艺术家和艺术品都“被奢望”、“被要求”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艺术真切的意义全淹没在虚荣和虚假之下了。期待有一天我们能习以为常的生活在艺术之中,无论是在艺术馆还是街头,无论是藏家真正可以拥有作品,还是普通人只是在一本好书里看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品,那一刻,人们都在心底拥有艺术的美好。(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