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整体经济都不容乐观的现实中,艺术,这种最“没用”的存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去路?顶尖的艺术赞助家、先锋收藏家和艺术品投资人们都在关注些什么议题、艺术家和作品?
如果你很巧看到这篇文章,并且对艺术有兴趣,甚至考虑购置、投资艺术品,那么在往下看之前,首先请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花费下拥有与自己产生共鸣的艺术品,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还是要通过艺术品平衡资产或取得非常现实的回报?
所有行业都一样,刺激行业的资金来源和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群的目的、态度决定了整个领域的性质和实时变化的趋势。艺术界里各种类型的重要买家和资金导入者同样决定着我们所见的艺术界趋势。但是,请注意,在这里有实际有两种趋势,“收藏趋势”和“投资趋势”。艺术世界有点特殊,同时存在着极为相悖的两端。“藏”与“售”,一个相当的个人化,感性,艺术专业作为支持,无所谓流动性,甚至不存在流动性;一个相当的模式化,理性,以金融手段做支撑,流动性决定一切。它们互相影响,实际上却是在本质层面平行脱节的,不能强融。
作为顾问,我的职责就是为买家们尽可能避免风险和解决麻烦,但我的工作难题就是怎么能让绝大多数的买家们明白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不要奢望既拥有最高格调的艺术,又靠它们赚钱。只有两种情况可以满足这样的心态,一,抓住艺术的一端,跟随最棒的艺术批评家和学者买东西,然后还要禁得住时间,不要觊觎眼下的利益,时间沉淀过的艺术品才具有非凡的大价值。二,或者抓住金融的一端,拥有足够大量的资金玩这盘游戏,成为“做市商”,想办法在短时间内让这个世界的审美由你左右。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包含美术馆、媒体、各市场层级的销售机构等,再与金融嫁接的巨大体系。全球只有屈指可数的顶级商人和投资家可以这么玩。
在明确了购买艺术品的两条最根本的逻辑之上,我们来开始讨论当代藏家和投资家近期都分别在关注些什么。
首先,超级收藏家们。这是关注文化趋势,对保持自身高尚身份和社会形象有极高特殊需求的一类艺术品购买者。艺术与收藏是他们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一部分。他们热爱艺术,热衷文化生活,拥有私人美术馆,一方面与专家、艺术家真情实意地相处学习,一方面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引导着收藏趋势,培养顶尖艺术家,从而影响整个世界的审美和流行文化。他们是《有闲阶级论》里描述群体的当代化身,有的继承了从20世纪初就开始成型的家族财富,有的是近十年左右迅速崛起的“新贵”,却都通过崇尚、塑造许多“金钱无法实现”的事物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且有趣的是,非常多这类全方位的超级藏家都是女性。一种明显的趋势是,挖掘来自各种复杂、复合,甚至“边缘”文化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大藏家们的一条重要思路。他们寄望在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地图中找到“有意思的艺术家“,并栽培其中具有持久创作力量的人才成为国际艺术家,未来的大师。
艺术投资的思路则截然不同,和所有投资类别一样,“避险”是最核心的要求,标的或具有充沛流动性,可以短期获利;亦或稀有,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在远期都有可预见的风险极低的价值增长。于是,很明显,被收藏家关注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并不适合投资,还在画廊宣传推助初期的这些艺术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是极高的。让大多数资本家和投资家真正用心拨弄筹码的,还是二级拍卖市场这盘游戏。在全球市场上,千万美金以上的高单价作品是投资回报率最稳定的版块,非常适合做10年或以上的资产配置,大多是为人熟知的20世纪初以来的印象派作品,现代主义大师以及少数顶尖当代在世艺术家作品。莫奈、夏加尔、德加、高更、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达利,以及刚刚创下拍卖纪录的贾科梅蒂,一系列战后美国波普与抽象艺术家,再加上在世的达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安尼师.卡普尔,亚洲的村上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等都是非常常见的名字。值得补充一句的是,很可惜,事实证明中国近现代和当代艺术是没有全球市场的。时间和国际市场都没能消化曾经于2010年前后爆发式增长的中国艺术市场积攒下来的价格和过剩产品的泡沫。
如果你是新进场的买家,建议把格局放在尽可能大的全球市场,做足功课,或从画廊起步,没有轻而易举的投资,不要以为可以迅速地在二级市场里玩儿,更别说赚钱。就像在海里游泳,你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大大小小的鲨鱼在陪你。
总而言之,首先明确自己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尊重艺术世界的规则和学习,会帮你成为无论是一位好的收藏家,或者艺术品投资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