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传承
胡泳,北京大学教授
陶朱术
范蠡之所以被后世人尊为财神和“商圣”,是因为他具有盱衡大局、洞察世情、为富而仁的过人之处。  2014-04-04
有所附丽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此一物与彼一物、此一事与彼一事的附丽关。  2014-02-20
和同于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端正自我的心态,不可偏私狭隘,局限于小圈子;而要胸怀磊落,走向小圈子范围之外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同心同德,与人和同  2014-01-10
蒙以养正
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要养他的浩然正气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这样才能获得好的功德  2014-01-10
大壮则止
进退两难时,气势过盛,只有让事情变得一团糟;但若能守静,并得到教训,学会审察局势之后再前进,则可以由艰转吉  2013-12-12
决而能和
蒣卦告诫我们在决断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情猵下,都要保持危机感,即使有必胜的把握,也不能掉以轻心  2013-12-03
顺天应人以求悦
开明的统治者只有做到既符合天道又顺从人心,才能以刚健居中为本而以柔和处外接物,使和悦之道中正不偏  2013-11-19
天下随时
“随时”是一种纯朴而自然无为的境界,是随着天道之法则、自然之推移而行动,但不是无原则的,当随的随,不当随的则不随  2013-11-01
君子以经纶
当有不利的情况时,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只有能够屯积自己的实力,才可求得亨通  2013-10-18
临民之道
统治者只有敦厚待人、心意专注于人民,才是真正的临民之道,才可以改变天下兴亡的气数  2013-10-14
三纲领八条目
朱子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说法,实际上就是分别统领格物致知与治国平天下的明德与亲民不可偏废。“明明德所领的格物致知,须在治国平天下的事相上用功,始易于着力,否则不但难用工夫,而且流于自修自足的小人儒。亲民所领的治国平天下,须以格物致知为根本,始能成己成物,否则不知如何教民。”  2013-09-16
阳儒阴法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朝统一六国后,荀子的又儒又法理论深为统治者所喜爱,逐渐成为统治者治世之策,进而成为中国政治传统的精髓。自西汉时期开始,“阳儒阴法”逐渐成为统治者治世之策,进而成为中国政治传统的精髓,有人称之为“中国政治最重要的隐蔽结构和潜规则”。  2013-08-29
不二论
中国哲学普遍认为有一个本体的存在,但这个本体并非存在于现象之外,而即在现象之中。吠檀多哲学(Vedanta)是印度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哲学流派,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印度思想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以商羯罗(Shankaracharya,约788~820年)为开山宗师的不二论(Advaita)。  2013-08-01
学校议政
用现代语汇来讲,即学者应出而领导政治,教育却万不可成为政治的附庸。  2013-07-03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一大罪恶,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说到底,这种本末倒置就是不将人看作是一个真正的目的,人为法所限定,而不是法只是成就人之为人的目的的工具与手段。  2013-06-07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在儒家看来,法的实际效果完全取决于立法、执法者的品行、才识之优劣;而法家则认为要先有治法,有良好的国家运作制度,才会出现真正可以治理国家的人。  2013-05-27
“父”的权威
父的权威性,不在杖,而在修身日进的道德榜样。  2013-04-27
以德抗位
“以德抗位”所阐述的,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人格权利  2013-04-09
必有事焉
欲求内心的大满足,需避免犯“三病”:把捉之病,间断之病,急迫之病。  2013-03-18
益之道
天下事往往有因主动争取方可获益的情况,一旦遇上这样的机会,要奋力以求,争取有益的结果,千万别错失良机  2013-02-04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